用大爱催放别样的花朵:记哈尔滨燎原学校的老师们
今年6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到黑龙江视察工作,视察的唯一一所学校就是哈尔滨燎原学校——一所以招收智障儿童为主的特殊教育学校。作为全国在校生最多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特殊教育领域的“领跑”学校,燎原学校为大众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走近“特教”这个相对陌生的领域,走近那些承担着全社会最艰难的教育工作却又最默默无闻的特教老师。
做教育新闻这么多年,走进任何一所普通的中小学,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无论是中东部还是西部,无论学校的办学条件好与差,孩子特有的朝气蓬勃、精灵可爱,都会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而走进哈尔滨燎原学校——一所以招收智障儿童为主的特殊教育学校,更多的感受则是“触目惊心”,是一种难以化解的沉重。
二年级的欣欣是个标准的“小美女”,娇小玲珑的面庞,修长的身材,天生就是跳舞的材料。不仅如此,她还会画画,会弹琴,会背古诗……可惜,她是一个自闭症患者,无法与人正常交流,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这么大了,还需要亲人24小时寸步不离的陪伴。婷婷是个脑瘫患儿,行动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差,原本长相漂亮的她因为疾病而面部扭曲。然而,她的智商和情商与正常人差不了多少,因此她也能比其他智障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痛苦。她对老师说,她不怕死,因为她死了,妈妈就解脱了。浩浩,看上去非常可爱,虎头虎脑,但是已经六年级的他还不会讲话,对外面的世界漠不关心,整天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这是一群残缺的“小太阳”。
说到特殊教育,可能很多人都比较陌生。不过,著名演员秦怡、王姬的儿子,著名导演谢晋的儿子都算是智障儿童。这些有缺陷的孩子给他们的父母和家庭带来了许多痛苦。而燎原学校就有200多名这样的孩子,作为全国在校生最多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老师们的工作有多么不易,可想而知!
当教师绞尽脑汁给他们讲解一个简单的句式时,学生们我行我素、东张西望算是表现好的,自言自语、大声叫嚷也不算过分,有些学生甚至开始满教室溜达,谁也说不好哪些孩子什么时候就会暴力相向,大小便失禁的情况也会经常发生……在一节“生活课”上,当老师把“投抹布”这一简单的动作重复演练了十几次之后,大部分孩子依然没有任何反应。接下来,老师手把手地教,帮着孩子把所有的课桌椅擦洗一遍。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根据图画说一个句子。有个孩子大声叫喊着要发言,但是当老师让他起来回答时,他却嘿嘿笑着说,我不会……然而,在这样的课堂上,却见不到老师发脾气,不管孩子多么“调皮”,他们仍然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讲着,还要不时走下讲台摸摸这个的头,拍拍那个的肩,稳定他们的情绪,给他们以鼓励……一年又一年,燎原学校的老师们就整天和这些孩子一起“摸爬滚打”。 #p#分页标题#e#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是最快乐的。”——沈老师
燎原学校现有46名教师,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1岁。很多教师来到学校之前,都是在父母无微不至呵护下的“80后”独生子女。但是来到了学校,刚离开父母的他们就无条件地充当起了“妈妈”的角色:给不能自己吃饭的孩子喂饭,帮他们擦鼻涕,带他们上厕所,为他们擦屁股、提裤子;遇到大小便失禁的学生,要亲自擦洗并给他们换上干净的备用衣服;甚至要手把手地教女孩子处理经期卫生……有些家长都不能保证能做到这些,但是这些老师——二十几岁的小姑娘却毫无怨言地做到了。校长张联弛说,其实学校从未规定过老师必须这样做,但是来到这个大环境,每个老师都会这样做,这是燎原学校多年积淀下来的传统。
在很多人眼里,这些孩子没有感情,是“傻子”,但是燎原学校的老师从来不这么看。沈鸿老师就非常坚定地相信这一点。
2006年,沈老师接手了二年级,班里有一位叫张臣的女孩子。据现在的老师回忆,当时的张臣绝对是“捣蛋鬼”,学校里几乎没有人喜欢她,以前教她的老师都被她弄得失去了信心。沈鸿接手后,不断想各种办法去接近她,试图走进她的内心。她发现,张臣非常喜欢信封,于是,沈鸿就不断地送她信封,手头没有就自己制作信封给她。沈老师去家访时发现,她送给张臣的信封都被她拿回家收藏起来了。有一天,沈老师收到一个张臣自己制作的信封,里面还附了一封“信”——一张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也许只有她自己才能看得懂的符号。虽然沈鸿读不懂,但是她读出了孩子传递给她的爱的信息。
鉴于张臣的进步,沈鸿建议选拔她加入少先队。沈老师和其他老师讨论这件事情时,张臣无意中听到了。张臣悄悄跑到沈老师身边,轻轻地在她的脸上亲了一下。当时沈老师简直惊呆了,谁说智障的孩子什么都不懂?谁说这样的孩子不值得付出太多的感情?虽然他们表达困难,但是他们与正常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理想、向往与追求,只是大多数时候被忽略了。沈老师说,那一刻,她看到了张臣那无比清澈的、透明的、没有一丝杂质的眼神。终于等到了入队的一天,可是迟迟不见张臣的影子。入队仪式开始了,张臣和妈妈才赶来,沈老师一眼就看到张臣的右脸又红又肿。妈妈说:“这孩子牙疼都肿成这样了,非要到学校来参加入队仪式,怎么劝都不听……”此刻,热泪盈眶的沈鸿又在张臣的眼睛里看到了那无比清澈、透明、没有一丝杂质的眼神……
“反正,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是最快乐的。”在跟记者的座谈中,沈鸿老师说完这句话,便泪如雨下,赶紧跑了出去。了解特教工作的人都会明白,她的这个“快乐”,充满了太多的艰辛和付出,有着太多的委屈和苦衷,包含着她对这帮孩子的爱和深情,有着她对特殊教育这份职业的别样情怀,更有着孩子们对她那虽不多却绝对真诚的感激和眷恋……
学校康复部的主任刘涛是一个“传奇人物”,一个被医生断言最多活不过15岁的唐氏综合症的孩子,在她的带领下,学会了游泳,通过游泳,生活自理能力和沟通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如今他已经22岁了。医生说,刘涛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而这奇迹的背后,有谁知道,普通孩子几天就可能学会的憋气、打水,刘涛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一个动作就要比别人多重复几十遍。为了教会一个脑瘫学生,她翻阅各种书籍,自己琢磨很多“土”办法。她带着孩子到游泳馆去,经常引来“鄙视”的目光,还遭到管理人员的训斥:“以后别再领着这些傻孩子来了”。刘涛没有放弃。2007年,她带领这些孩子站到了第十二届世界特奥会的冠军领奖台上,给这些残疾孩子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刘涛说,初到燎原学校的那几年,因为各种原因她曾经几次想过离开,是这些孩子把她留下来了。有一次上体育课,天气炎热,学生们都把外套脱了,刘涛抱着一大堆衣服,热得大汗淋漓。此时,有个脑瘫的孩子一瘸一拐地向她走来,因为着急表情也比较“不好看”。刘涛心里开始紧张起来:“他要做什么?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惹着他了?”强忍着心中的恐惧和猜疑,她赶紧问:“你有什么事?”只见那个学生因为着急说不清楚,就开始比划。这一比划,刘涛更紧张了。此时,旁边的同学告诉刘涛:“老师,他说看见您这么热,他想替您拿几件衣服。”讲到这里,刘涛的眼泪“刷”地就下来了。“这些孩子的智力虽然有缺陷,但在他们有限的话语和行动里,在他们的眼睛里,我看到的是真善美!” #p#分页标题#e#
“老师没有告诉我不让我去上学,我就要去。”——一位职教毕业生
记者采访时正是学校开学的日子,一位母亲带着一个暑假前刚刚毕业的职教学生来到学校。老师们都奇怪,毕业了怎么还来?妈妈说,到了学校开学的日子,孩子就一直念叨要去上学,妈妈告诉她已经毕业了,她却说:“老师没有告诉我不让我去上学,我就要去。”她只能带着孩子来学校,让老师亲自告诉她。妈妈说,其实,孩子是不舍得离开学校,而且在她的心里,老师才是她最信赖的人。
人人都应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然而,在这些智障儿童的童年里,几乎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夸奖,没有灿烂的笑容……直到他们来到了燎原学校,老师们想尽办法去了解他们的痛苦,把他们从孤寂的世界里引领出来。在“厌学”非常普遍的今天,燎原学校的孩子却对学校充满了眷恋。不少家长告诉记者,学校放假,孩子们最不高兴,他们生病了也不愿意在家休息,整天想着往学校跑。
一个叫露露的自闭症女孩,总爱拿别人的东西。她的班主任田昱老师经过了解得知,露露是收养的孩子,家里还有个妹妹,但妹妹有的东西她很多都没有,从小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因此,养成了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田昱试图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来改变她,可心理老师说,要从源头——家长——改变才可能有效果。一个周六的一大早,田昱接到了露露父母的电话,原来他们带露露去医院看病,露露不肯就医,只喊着“让田老师来”。田昱在医院看到她的时候,露露正在大哭大叫,而她的父母站在离孩子很远的地方看着。看到田老师来了,露露紧紧抱住田老师说:“我害怕,我不看病。”田昱了解孩子,耐心地劝导和安抚之后,田昱和孩子一起坐在治疗椅上,十指紧握,顺利进行了治疗。
露露的父母看到老师对孩子比自己对孩子还要好,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远远不如老师,事后,他们深感惭愧,并从此开始改变。
还有洋洋,入学两年多的时间,每天中午的饭都是田昱一手操办。有一次田昱外出工作不在学校几天,他拒绝代班老师给他喂饭。田昱回到学校后,不会说话的洋洋见到她马上就手拍着自己的胸口,意思是说“我想你了”,走到老师身边,搂着老师发出了“呜呜”的声音。
虽然燎原学校有很多老师还没有做妈妈,但是,她们却付出了母爱一样伟大的师爱,以弥补孩子们因为残疾而欠缺的太多的爱,以此换来了孩子的信任,换来了孩子脸上真心的笑容,换来了孩子成长中宝贵的自信和动力。
她们是孩子生活下去的重要精神支柱。 #p#分页标题#e#
“教师节到了,我没有条件为学校做点什么,我写了封感谢信,但是写不好,希望你们帮着修改一下。”——一位家长
这是一位坚强的妈妈,一位伟大的母亲,孩子吴辰两个月大的时候丈夫就去世了,本已承受着沉重打击的她,又不得不面对孩子到了上学年龄还不会说一句话的残酷现实,于是她把孩子送到了燎原学校。如今的吴辰,不但能说话,而且还在学校职教班学会了做饭。
吴辰妈妈见到记者,刚一开口就泪如雨下:“我真的要感谢学校,这么多年,社会上谁能看得起我们,可是老师们一点都不势利,我和孩子身上穿的,都是老师给的。只听说过家长给老师送礼的,可这里的老师还给我送东西,我都不知道怎么感谢学校。”
因为她是下岗工人,只能靠打零工来维持这个母女相依为命的家,收入低,而且工作时间长。她常常不能按时接孩子回家,甚至经常晚一两个小时,老师就替她看着孩子,从无怨言。燎原学校的老师每年都要家访,不论是谁,只要看到这对母女艰难的生活状态,便会伸出援助之手,送衣服,买吃的。联想到在社会上遇到的冷漠、嘲笑甚至是侮辱,吴辰妈妈发自内心地把学校看作自己的“恩人”,吴辰更是“视校如家”。她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她为老师和学校买点什么作为回报,每次学校有劳动的机会,吴辰妈妈总是希望能过来帮老师的忙,但是她的工作请假很困难,从来没有如愿过。但是,她想尽办法要表达对学校的感激之情。
见到记者,她从一个破旧的小布包里拿出了一张纸,“教师节到了,我没有什么可以感谢学校的,我写了封感谢信,但是写不好,希望你们帮着修改一下”。一张纸上写满了感谢的话,虽然语句不是很通顺。临走,她还特别嘱咐我们修改好了通知她,她去买张好纸誊写上。
校长张联弛说,智障孩子,经常是和贫困家庭联系在一起,中午老师和学生一起吃饭,要是带点好吃的,根本吃不到自己嘴里,都分给孩子们了;而且,老师还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的家人,送衣服,送点吃的,都是常事。
在燎原学校,老师们感人的故事太多,如果要一一来讲,46名老师,讲46天也讲不完。就是这样一群可爱又可敬的老师,带着一份爱怜,一份责任,一份真诚,以极其阳光的心态成就着智障孩子的幸福人生。
(文中涉及到的未成年人均为化名)(本报记者 马朝宏 刘汶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