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闭症儿童和他的特教老师的故事
5月31日,张雪娇在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 “宝贝,抱抱!快,快来抱抱!”这是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二年级班主任、特教老师张雪娇常对安安(化名)说的一句话,随后就是一个深深的拥抱。安安今年11岁,是一名自闭症儿童。安安情绪平稳时,嘴里常常会发出一些怪声;情绪狂躁时,会不顾一切地乱跑乱撞,大声尖叫,甚至攻击别人。每逢安安情绪失控时,为了拦住他,避免他伤害到自己和别人,张雪娇都会不顾一切地抱住安安,使安安的心情平静下来,像守护婴儿般寸步不离。正因为如此,张雪娇的手和胳膊常被安安抓伤、咬伤。像安安这样的自闭症孩子是睿智学校学生类型的一种。学校共有近百名学生,包括唐氏儿、脑瘫儿、单纯弱智儿、多动症儿童、自闭症儿童五种类型。3年前自闭症学生仅占其中的1/7,而现在已发展到1/3。安安的下巴上有许多疤痕,这是他使劲抠抓自己的结果。张雪娇说这种自残行为是自闭症孩子典型的刻板行为。为了矫正安安,张老师开展了漫长的个训工作,除了进行认知、精细动作两大领域的训练外,更注重日常生活学习中行为的矫正。经过两年的训练,安安的攻击行为已越来越少。午饭的时间到了,学校的食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张雪娇给安安盛好了饭菜,安安自己吃了起来。张老师说,他能自己吃饭,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别说学习各种技能,对于许多自闭症孩子来讲,生活自理都是个问题。看到安安现在开开心心地学习、快快乐乐地生活,张雪娇心里很温暖:“只有坚持,我想这种付出才有价值,努力也早晚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相处了两年,安安和张老师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的时候搂着老师的脖子轻轻亲一下,有的时候挽着老师的胳膊一起走。这种感情沟通上的进步让安安的妈妈看到了希望:“我总想着孩子有一天能康复,会与人正常交流。”这也是所有自闭症孩子家长的梦想。在张雪娇的日记本上,写着一句话:“人们都说自闭症孩子是‘星星’的孩子,我想,不管这个孩子来自于多么遥远的‘星星’,我都要带他寻找光明。”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摄
5月31日,课间休息时,安安在教室一角测量身高。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摄
张雪娇在语文课上教安安写字(5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摄
5月31日,张雪娇在教室里安慰安安。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摄
5月31日,个训课结束后,安安突然搂住张雪娇,亲了老师一下。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摄
5月31日,张雪娇拉着安安的手前往个训教室。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摄
张雪娇抱住在课堂上情绪失控的安安(5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摄
5月31日,张雪娇在个训教室里帮助安安练习触觉。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摄
安安和同学们在教室里听讲(5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摄
5月31日,张雪娇在个训教室里拥抱安安。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摄
5月31日,安安在课堂上。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