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范显良做好事摔伤20年来仍帮助人
信阳市罗山县残疾人范显良
【感动事迹】
20年前的一个中午,为五保户修理房顶时的一个意外,让范显良瞬间从郑州大学电子计算机系的大学生,变成了只能躺在床上的高位截瘫病人。
现任东方今报社社长赵国平,当年在河南电视台专题部工作时,以专题形式独家报道了范显良的事迹,随后,中央电视台也播出了这部专题片。
没想到20年卧于病榻的范显良,始终没放弃帮助别人,出不了门,他就通过网络,帮一些老师设计网站,为各地的学生解决心理上、学习上的难题。
深秋寻访“无名英雄”
昨天,记者找到范显良的家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他的家在信阳市罗山县高店乡湖南村范湾组。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范显良的母亲陈提珍领着小孙子在家,听说是找范显良,她把记者领到了范显良的屋子。
那是一个低矮的门。记者猫腰进屋的时候,他正“坐”在靠墙的一张单薄的床上,那哪是“坐”啊?是的,高位截瘫的他,20年前已经坐不起来了,他的后背,是被一把椅子顶住的。他的面前,是陪伴了他15年的“桌子”——其实,那是一块为他量身定做的木板,已经被磨得锃亮。
“正在给一些老师做网站,现在经常上网在线帮助全国的中小学生解答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范显良指着他面前的一台破旧的笔记本电脑告诉记者。
“坐”定后,记者迅速打量起范显良:两条腿被被单盖着,露出的脚已经变形了,很瘦。胡子很久没有刮了,但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范显良是谁?知道他故事的人,或许也已经忘记他了。他的感人事迹发生在20年前,互联网上,关于他的事迹也难以搜寻到。
当年他从五保户的房顶摔下
高位截瘫,不仅葬送了范显良的前途,也葬送了他的爱情。一切还得从20年前那个中午说起。那时候,范显良的身份是郑州大学计算机系三年级学生。
1990年1月24日中午,从郑州回到老家信阳罗山不久的范显良,看到邻居罗有珍大娘站在自家门前。罗有珍是来找范显良修房子的。
罗有珍是五保户,房子上的瓦片松动了,自己年纪又大,就想起了大学生范显良。
范显良二话没说,顺着自家的猪圈就爬上了罗大娘的房顶。房顶上有些湿滑,范显良小心地把散落的瓦片排放整齐,坐在屋顶喘了口气,他发现罗大娘的房子旁边有棵梧桐树,房瓦就是被梧桐树的枝叶扫松动的。干脆把树枝弄断吧。范显良这样想着,就顺手拽住了伸到房顶的梧桐树枝。
由于瓦面湿滑,梧桐树枝又脆,范显良一下子从房顶摔了下来,当即昏迷……当范显良醒来时,他已在信阳市(当时叫信阳地区)人民医院了。“高位截瘫,胸口以下没有知觉,当时乡医院都不收了,医生建议我们直接送地区医院。”提起当年的情形,范显良的母亲陈提珍仍心有余悸。
那一年范显良22岁。范显良在信阳地区人民医院一住就是半年。这期间,有关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前往信阳为范显良会诊,结果依旧不太理想。在医生的建议下,范显良被家人送到北京301医院。在那里,范显良接受了为期一年多的康复治疗。“我在那里学穿袜子,学穿衣服,学吃饭,基本上所有的项目都做了尝试。”范显良回忆着当时的情形,“但是,主治医师告诉我,‘范显良,你要做好长期坐轮椅的准备’。”
知道这个消息后,范显良第一个念头是不能再与她联系了。她是范显良谈了两年的女朋友,那个春节,他们原本就要见双方家长的。“她是我的高中同学。出事之后,她在我身边陪护了将近一年。说实话,我是很感动的。”谈起那段夭折的爱情,范显良带着淡淡的遗憾。
&nbs#p#分页标题#e#p; 范显良主动断绝了和女友的联系,躲了起来。
治病也从没忘记学习
在301医院做了一年多的康复治疗后,范显良被转到郑州大学校医院。在那里,范显良又接受了几年护理。“那时候基本不能动,天天就躺在床上。身体实在太差,已经不能返回课堂读书了。”1995年,省政府主持召开了省人事厅、省民政厅、省教委和郑州大学等参加的协调会,决定作为特殊情况,把范显良按本科毕业生派遣到信阳地区,安排到民政福利单位——罗山县残疾人联合会。“一直到2001年,我一直待在县里的光荣院,和一群老人住在一起,想找一个可以沟通的人都难”。
那时候,范显良每年都要订《电脑报》、《21世纪英语》,“是学这个专业的,放不下”。2001年,因为身体的特殊情况,罗山县残联理事会研究并报请上级同意后,范显良回到老家高店乡湖南村与父母居住。
乡村的生活单调平静,范显良待在家里,除了和几个朋友打电话聊聊,与外界再没什么接触。“我平时只和几个‘圈内’的人联系,通通电话什么的。我们都是高位截瘫,大家在一起交流,都觉得这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不做些什么,浪费了太可惜,得学习。”
互联网重新照亮他的世界
2008年7月的一天,范显良的电脑终于连上了互联网,那一次,他足足上了4个小时,这是医生嘱咐的每天可以坐起来的最长时限。
范显良大学读的就是计算机专业。1996年,学校送给他一台286的电脑。“机器太老,很快就跑不动了。2003年有一家公司送了一台电脑,坚持了几年,也报废了。2007年,我让弟弟买了现在的电脑。”范显良指着床上的电脑说。这台电脑现在打开一个文档,足足用了半分钟。“有了电脑,我就可以学习编程等一些喜欢的东西”。“互联网是通向世界的一个通道,很多我想看的书终于能看到了,学习编程也方便了许多。”范显良的眼睛里放出异样的光彩。
在互联网上,范显良从没对人说起自己的情况。他加入了陕西渭南的一个化学老师建的QQ群,这个群里都是一些老师,免费为各地的学生解答学习上、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得知他有一定的编程知识后,群里边的成员请他设计一个专门的网站,为更多孩子答疑解惑。“这个名为‘全国免费中小学生疑问网’的网站,已经搭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范显良演示着网站登录界面说,“现在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完善内部结构。这是我第一次设计网站,算是对我这么多年学习编程的一个考试。就是这台破电脑不争气。”提起编程,范显良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我希望能在网络上多帮一些人”。
一直都爱帮助人
20多年缠绵病榻,并没有给这个42岁的汉子带来太多负面情绪。交谈中,他的语气淡定,除了最爱的编程,他还在看一些文学书。“都是些通俗的,最近在看君特·格拉斯的《猫与鼠》”。
现在,范显良每天过着简单的生活,“新闻是必看的。早上看早间新闻,晚上看新闻联播。上午一般上网学编程、看书,下午休息。”这样的生活,范显良已经习惯,“现在反倒不习惯融入太多人中,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独处。”范显良连音乐也不怎么喜欢听了,“觉得吵”。
“显良从小就勤快、心地好、聪明,考大学超了20多分。现在,即使是这个样子,还是没有变,村子里谁的电脑、手机出毛病了,找他修理,他把碗一撂,恨不得马上修好。”母亲陈提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