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闭症儿童行为自控技能的训练及其对问题行为的治疗
行为自控技能在这里指的是自闭症儿童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记录和获得奖励来增加自己的恰当行为并减少自己的问题行为。学术界一度有一种看法,认为只有与正常人相近智能的儿童才能学习掌握行为自控的技能。
但近几年来的文献证明,有智能障碍的自闭症儿童和有其他发展性残障的儿童也能受益于行为自控技能的训练。我们将讨论行为自控技能训练的主要程序。同时,就行为自控技能训练对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治疗效应,作一介绍。
一、自闭症儿童行为自控技能训练的准备工作
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地训练自闭症儿童学习行为自控的技能,教者要为此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规定对象行为、确定干预目标、准备记录手段和选择奖励物品。
为了使教者和自闭症儿童对干预程序有共同认识,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是对干预的对象行为作出明确的规定。对象行为既可以是恰当行为,也可以是问题行为。对象行为既可以只有一个,也可以同时有数个。为了便于对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这些对象行为必须是非常具体的,而不是笼统抽象的。例如,“不能与他人好好相处”这一对象行为就非常含糊一般。而“打人”或者“抢别人玩具”这些对象行为就清晰得多。如果特定的行为自控技能训练只有一个对象行为,则教者可以选择影响最大的行为作为对象行为来开始干预。在可能的情况下,教者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商量选择对象行为,以增加孩子合作的可能性。
在对对象行为作出明确的规定以后,教者接下来还要为干预程序确定一个目标。这样,孩子就会有个努力的方向。如果干预程序的目标是要增加自闭症儿童的恰当行为,那目标可以设定为这一恰当行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次数,如一堂体育课内与同伴交谈三次等。而如果干预程序的目标是要减少孩子的不当行为,则目标可以设定为无问题行为的时间的比例,如在整个60分钟内有五个10分钟没有出现对象行为等。在设立初始的干预目标时,教者要考虑孩子当时的行为状况,在此基础上设立的目标要使孩子有可能成功。例如,假定一个孩子一般能保持lO分钟没有行为问题;但要这一孩子保持30分钟没有行为问题对他来说是少有的状况。那么,干预的目标可以。是“10分钟没有不良行为的出现”。这样,使孩子能有较大的可能因成功受到奖励而对干预程序保持兴趣。在此基础上,以后可以再慢慢地提升干预的目标和标准。
对象行为有了定义,干预程序也有了目标。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才能知道孩子在这一行为方面到底是否在向目标接近呢,以及自闭症儿童应该不应该得到奖励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者要帮助孩子学会观察记录自己的行为。通常来说,教者要为孩子准备一定的记录材料。例如,假定干预程序的目标是增加孩子的恰当行为,教者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计数器,如果是类似体育用品的腕带计数器则更好。这样,每当孩子发出一个恰当行为,例如与他人有社会性的交往,教者可以教他在计数器上按一下。以后,他可以用得到的积分来换取奖励物品。而如果干预程序的目标是要减少孩子的不当行为,则教者可以为孩子准备一张时间表和一个定时会发出声响的手表。每当手表过了一定的时间(如10分钟)而发出声响的时候,孩子就在时间表上的相应格子内打一个勾以表示自己没有不当行为;或者在这一格子内打一个叉以表示自己在这一时间中犯有特定的不当行为。到了事先规定的时间,孩子可以根据得分的多少而向教者领取奖励物品。必须指出的是,教者可以根据条件的不同而为孩子准备各种各样的记录材料。如一个#p#分页标题#e#小笔记本和一张索引卡片等,都可以被孩子用来作为记录自己行为的用品。
选择奖励物品,主要应该由孩子根据自己的喜欢来决定。但是,有的自闭症儿童有语言障碍或智力障碍而不能表达自己的所好。在这种情况下,教者应该注意观察,并且从观察的结果中了解孩子喜欢的东西。自闭症儿童在训练的开始阶段,奖励物品可以相对小一点,并且可以用来即时性地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到了孩子已经有了相当的进步以后,教者也可以用比较大一些的而需要孩子等一段时间才能争取到的奖励物。在这种情况下,代币制可以作为中介来鼓励孩子。也就是说,自闭症儿童做了一定的良好行为后,得到的不是实际的奖励物品,而是一些符号如玩具钱币或者五角星等等。自闭症儿童在以后可以用积累起来的符号来换取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最后要强调的是,教者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在给孩子实物奖励的同时,也给孩子以社会性的奖励如表扬和称赞等等。这样,在一定的时候,教者可以用社会性的奖励来逐渐取代实物奖励,如对良好自闭症儿童行为的表扬性语言和正面积极的评论。
二、自闭症儿童行为自控技能的训练步骤
教者在为发展性残障孩子准备好了与训练有关的物品如记录材料和奖励性实物以后,就可以开始训练自闭症儿童学习行为自控的技能了。行为自控技能的训练步骤,主要包括训练自闭症儿童辨别对象行为和非对象行为、训练孩子记录对象行为和奖励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自控的技能。
教者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的是,自闭症儿童必须能够辨别对象行为和非对象行为,以便能较为准确地记录对象行为。为了这一目的,教者要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区别性训练。在临床实验中,教者经常用示范的方法,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然后问孩子这是不是在训练的准备阶段中所确定的对象行为。例如,教者要教自闭症孩子记录自我刺激行为以便对此加以矫正。教者可以示范平时观察到的孩子的各种自我刺激行为,然后对孩子说“这是‘刺激’”。教者可以再示范各种学习和玩耍的动作,然后再对孩子说:“这不是‘刺激’”。教者在示范有关动作后,接下来对自闭症儿童问道:“这是‘刺激’吗?”如果孩子答对了,教者就给予充分的奖励。否则的话,就向孩子指出其错误,并继续这种区别性训练,直到孩子明白对象行为和非对象行为的区别为止。
当自闭症儿童能够辨别对象行为和非对象行为或者恰当行为和不当行为之后,教者就可以训练孩子记录对象行为了。教者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在他记录了自己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可以得到奖励物品啦。教者要把这种奖励物品放在孩子看得到而拿不到的地方,然后开始教看要把这种奖励物品放在孩子看得到而拿不到的地方,然后开始教孩子记录自己行为的方法。举例来说,教者可以给孩子一张上面画有“田”字的索引卡和一支短铅笔。然后教者与孩子做以下四个步骤:第一,让孩子知道他每次做了规定的对象动作后,如与人说话交往等,他就在索引卡上的一个方格子里打一个勾。第二,告诉孩子等他在索引卡上的四个格子中全打了勾时,他就可以从教者处领取奖励,如玩他最喜欢的游戏等。第三,教者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孩子。每当孩子做了规定的对象动作并自我记录后,就鼓励他做得好。而如果孩子做了规定动作但没有马上记录,教者就提醒孩子记录自己的行为。第四,当孩子达到了初期目标后,例如与人交往有四次了,教者就提醒他:“你得到多少分啦?你得到四分后可以做什么呀?”等孩子领取并用完了奖励物品后,教者可以重新开始上述过程。
&nb#p#分页标题#e#sp; 而如果干预程序的目标是要减少自闭症儿童的不当行为如自我刺激动作,则教者可以给孩子一张上面画有格子的索引卡、一支短铅笔以及一个定时(如每过1分钟)会发出声响的手表。然后教者让孩子知道每当手表过了一定时间而发出声响的时候,孩子就应该在索引卡的。相应格子内打一个勾或者一个叉以表示自己没有或者确有不当行。为。教者提醒孩子不要做自我刺激动作以便得到奖励物品,然后,教者就开始让手表走动,而自己观察提醒孩子完成整个训练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者不仅要奖励自闭症儿童的对象行为,更要注意奖励孩子的行为自控的技能,如及时如实地记录自己的行为。这样,教者才是真正在培养孩子的行为自控技能;以便将来当没人在场的时候,孩子也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必要的控制和管理。为此,教者要就孩子对自己问题行为和恰当行为的如实记录,经常地给予口头的和实物性的表扬奖励。
三、自闭症儿童行为自控技能的保持与扩展
教者在对自闭症孩子进行行为自控技能的训练时,其目的是希望孩子发展起一定的独立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者要努力使得孩子学到的行为自控的技能得以保持与扩展。
教者为了使自闭症儿童保持学到的行为自控的技能,必须采取一系列额外的训练方法。下面所列举的,仅仅是一些常用的例子。
第一,增加行为自控技能的训练时间。
教者在开始自闭症儿童训练时,一般都把训练时间定得较短,如10分钟到60分钟左右。在这一时间结束后,自闭症儿童就可以向教者汇报并领取奖励物。随着训练的进展,教者可以把训练的时间逐渐拉长,如每半天为一个训练单位等。同时,教者也可以把训练时间中的每一记录时间段逐渐拉长。例如,在训练开始时,教者可以把为记录用的手表设定为每一分钟发出声响。而以后,教者可以把手表改设为每五分钟或者每15分钟发出声响,如此等等。在这里。训练时间或者记录时间的增加拉宽,也就意味着孩子独立程度的逐渐提高。
第二,撤消对自闭症儿童的辅助。
在训练的开始阶段,教者常常要提醒自闭症儿童去记录自己的行为和用积分去换取奖励等等。从训练方法上说,这些都是辅助方法。教者要慢慢地减少这种辅助,以帮助孩子逐渐提高独立的程度。例如,教者在训练开始时可以同时用手势、语言和目光来提醒孩子记录自己的对象行为。然后,教者可以先撤消对孩子的手势辅助,再撤消对孩子的语言辅助,最后撤消对孩子的目光提醒,而让自闭症儿童自己去记录自己的行为。
第三,提高为对象行为规定的目标。
教者在训练开始时可以把成功的标准定得很低,而让自闭症儿童有较多的机会获得奖励。例如,教者可以规定,自闭症儿童每完成一个对象动作或者四个对象动作就可以领取奖励物品。以后,教者可以慢慢地提高成功获奖的标准,如规定孩子每完成十个对象动作才可以领取奖励物品。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只有当孩子在现有标准下行为比较成功的情况下,教者才可以把标准往上提高一个层次。在临床上常常可以看到的一个问题是,教者把行为目标提高得太快太猛,从而导致训练的挫折。这是应该防止的。
第四,淡出教者的存在。
当自闭症儿童在训练中表现出进步(如能如实记录自己的行为时),教者要有计划地逐渐地离开训练现场。在一开始时,教者也许只是找个理由暂时#p#分页标题#e#地离开一小会。教者在自己离开的这一阶段,既可以计其他在场的人员留心观察,也可以自己通过窗口观察孩子的行为,这样,当教者重新回到训练现场时,可以与自闭症儿童核对他在这一段时间的行为动作。例如,教者可以问自闭症儿童他是否有过自我刺激的动作。如果孩子有过自我刺激的动作而如实记录,教者应该对之加以分析的对待。教者告诉自闭症儿童他因此而不能领取奖励,但他的如实记录如实报告是值得表扬的,以后还有机会用自己行为来领取奖励。而如果孩子有过自我刺激的动作而没有报告,教者则可以对之加以矫正。教者要经常地重复这一过程,并逐渐地拉长自己离开训练现场的时间。以后,教者还可以改变自闭症儿童领取奖励物品的方法,如由每半天一次改为每天一次及每周一次等。
在另一方面,教者为了让自闭症儿童扩展行为自控技能的应用范围,应该把有关的训练方法引入到其他的环境中去。例如,第一次行为自控技能的训练是在自闭症儿童自己的家里进行。而第二次行为自控技能的扩展应用可以在孩子奶奶的家里进行。教者可以把有关材料带到奶奶家里。进而,教者告诉自闭症儿童,从现在开始他在奶奶家里也要记录自己的行为,并可以有机会赢得奖励物品。必要的时候,教者还可以对孩子在第二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自控的技能,予以加倍的奖励。以后,再使用上面说过的方法,慢慢地撤销对孩子的辅助和淡出教者在这一场所的存在。教者用这些方法,目的都在于使得自闭症儿童逐渐地提高管理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四、自闭症儿童行为自控技能的训练对问题行为的治疗效应
对自闭症孩子进行行为自控技能的训练,在许多环境中都有非常成功的实例。自闭症孩子在家里、在学校以及在社区各种场所,都可以通过训练而学会掌握行为自控的技能。而孩子的家长、教师及其他有关人员对行为自控技能训练的后果,也多有肯定。下面,我们选择一些发表在自闭症文献上的关于行为自控技能训练对问题行为治疗效应的实验,作些介绍。
美国加州大学山塔芭芭拉校区的心理学教授凯戈尔博士及其同事,是将关于行为自控技能训练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对自闭症孩子问题行为的干预矫正的主要代表人物。因此.凯戈尔及其同事所发表的实验报告,也最有代表性。例如,凯戈尔和他的同事在1993年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实验的参与者是两位13岁、16岁的自闭症少年。对象行为是与社会交往有关的脸部表情、目光接触、说话声音、恰当话题以及形体动作。研究者所用的干预方法是行为自控技能的训练,具体包括:第一,教者用示范的方法教学生辨别恰当行为和不当行为的不同。第二,让孩子带上具有定时发音的手表,并让孩子在每次发出恰当行为后便在一张索引卡上画一个符号。第三,等到孩子积累了一定的分数后,教者便给孩子一个机会玩电子游戏。实验的结果表明,两位患有自闭症的少年在训练前与人交往时在脸部表情、目光接触、说话声音、恰当话题以及形体动作等方面的恰当表现率都很低。而他们通过训练后在这些方面的恰当动作有了明显的提高,几乎达到了100%的程度。
又如,在Koegel LK等(1992)的实验中,四位6岁到11岁的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参与了行为自控技能的训练。在受训练之前进行的评估表明,这四位孩子不仅有自闭症,而且有轻度到中度的弱智。他们每个人都表现出大量的行为问题,如自伤性行为、容易发脾气、打砸家具、自我刺激性行为、见人便逃跑等等。研究者在诊所里对这些孩子进行行为自控技能的训练。具体的步骤包括:第一,研究者首先确定了孩子所各自喜欢的奖励物品,主要是一些好吃的零食。同时,研究者也为每一位孩子准备了腕带计数器。第二,研究者用示范的方法向孩子说明了何为恰当行为何为不当行为,并用提示和奖励的方法教会了孩子使用腕带计数器来记录这些行为。第三,研究者让自闭症儿童在训练过驾中使用计数器来记录自己的恰当行为,并对此加以立即奖励。如果孩子没有记录对自己发出的对象行为,研究者就对其给予提示辅助。第四,研究者慢慢地撤消辅助,同时逐渐提高孩子得到奖励的标准。例如,孩子被要求积累到30分以后才能领取奖励物品。第五,研究者教自闭症儿童自己主动要求领取奖励物品。例如,研究者先是提醒孩子说:“你们有了足够的分数后应该做什么呢?”以后,他们只是用注目向孩子示意。最后,孩子能够完全主动地根据自己积累的分数向研究者领取奖励物品。第六,研究者把同样的训练项目引入到学校、家庭和社区。实验的结果表明,参加训练的孩子们与他人交往的社会性行为有显著的进步,从训练前有35%左右的恰当行为迅速提高为训练后有90%以上的恰当行为。与此同时,这些自闭症孩子的问题行为也有明显的下降,从训练前的50%左右的问题行为下降为训练后的接近于零的问题行为。研究者从而得出结论说,行为自控技能的训练能够帮助自闭症儿童增进恰当的社会性行为而减少为残障孩子所常有的各种问题行为,从而为他们参与到正常的学梭生活和社区生活中去准备了关键性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