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给特殊孩子特别的关爱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水平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没有特殊教育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在上城教育人心中,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着同等的地位,甚至比普通教育倾注了更多的感情。他们始终坚持,给每个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优质、适宜的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是回归教育本质的需要,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同时也是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问题。一个教育强区应该有完善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应该有一张完整的特殊教育规划蓝图。
正是为了实现这一愿景,杭州市上城区积极营造尊重、理解、关心、帮助特殊儿童的环境和氛围,实施“112212100”战略工程:建设1个中心、1所学校,建立2个基地,开设2个门诊,建设12个示范性资源教室,培养100位特殊教育人才,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都参与、开展特殊需要学生服务工作,努力完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区域性整体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近几年来,正是在这样的用心努力下,上城区的特殊教育工作扎实稳步地系统推进,搭建了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这一体系中,上城并举特殊学校和随班就读工作两种形式,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有效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成为标杆性城区。帮助每个孩子寻找他们的个性支点,让他们孕育自己的美好梦想,上城教育率先负责任地承诺: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给每个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优质、适宜的教育!
高中毕业生近五年就业率达55.7%
孩子们学会了生活回归了主流
“今天下午,方老师带我们四年级同学去杨绫超市买棒冰。很多哥哥姐姐在超市里做服务员。我花了一元钱买了一支‘美国提子’。我要向哥哥姐姐学习,长大了去知味观卖冰淇淋。”这是杨绫子学校四年级的小朋友写的一篇作文《买棒冰》,记录的是一个小小的生活场景。对普通孩子来说,这样的场景这样的记录,或许再平常不过,但对一位特殊孩子来说,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在杨绫子,孩子笔下的类似场景每天都在温馨的进行中。学校里除了超市,还有电影院、银行、餐厅、茶吧、环卫所等各种机构,在这个模拟的小社会中,高段的孩子守着各自的工作岗位,当收银员、服务员,而低段的孩子则来这里购物消费。他们之间有通用的“代币券”,工作完成孩子就能领到“工资”,“工资”有结余还可以存“银行”。
就是在这样日积月累的生活教育中,在一系列的医疗训练教育康复下,在老师们的耐心帮助下,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这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慢慢懂得了生活、懂得了社会。“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适应社会、回归主流。”杨绫子的办学目标,不仅醒目地挂在墙上,更刻在教育者的心头,落实在每一项实际行动中。据统计,近五年来,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就业率达到了55.7%,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包括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外企等,岗位有理货员、保安、服务员、配件组装、文员、面点、清洁工等,待遇都还不错。
陈聪,就是这批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孩子之一,让学校、家庭都为她欣慰和自豪。1987年出生的她,父母也是智障人士,全家就靠奶奶扶持。进入杨绫子后,学校为她搭建了很多平台,从2000年参加体育训练,到2002年正式参加比赛,陈聪先后摘得了近20枚全市乃至全国的特奥会冠军,项目有中长跑、篮球、轮滑等。成绩的取得,学校的支持,让陈聪开朗了、自信了,“我相信我能行”,成为她给自己和同学最好的鼓劲话。2007年她还成为中国内地唯一的特奥全球信使,站在了国际讲台上。如今,陈聪已是百安居的一名员工,工作认真负责,和同事相处融洽,也得到了顾客的好评。只要有空,她就会回到学校来看看老师和同学。
“十五年制智障教育模式”#p#分页标题#e#
在全国都有着引领和示范作用
曾经,杨绫子学校不过是清吟街不足两亩地的学校。而2006年上城区委、区政府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巨资新建校舍,使学校拥有了一流的硬件条件,也保障了学校的办学经费。有了硬件还不够,软件更重要,特殊教育需要一支有爱心有专长的特殊师资队伍,为此上城区多次派遣学校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尤其是香港、台湾等特殊教育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专业的学习和交流。在学校新教师招聘上,区教育局又为学校开设绿色通道,让更多有志于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来到上城。
在这样的上下同心下,学校的成绩有目共睹:2002年被中央教科所命名为“特殊教育实验基地”,2009年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今年4月又成为中国教育部首批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实验基地之一。
最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用20多年的时间,开展了“教育·康复·就业”系列化的智障教育模式研究,通过建立学前康复班,实施了智障幼儿的早期干预,创办全国首个智障教育职业高中部,对智障学生进行了两个专业的职业教育,使智障教育从九年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形成了“十五年制智障教育模式”。学校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康复”为一体的“一纵一横”的智障教育体系,实现了办学层次多样化、特殊教育功能综合化,给在校智障学生提供教育康复、训练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的综合服务,为促进智障人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全国的特殊教育提供了成功经验。
摸底筛查,个性的“研判会”
给孩子量身定做最适合的教育方案
特殊教育,不仅仅是特殊学校一家之事,普通学校同样是其中重要一员。随班就读,就是普通学校参与特殊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形式。
目前,上城区已经有12所学校拥有杭州市合格资源教室,遍及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秋涛路小学就是其中之一,从2007年资源教室成立以来,给多位孩子进行了个别化教育,让他们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比如有个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困难,比他人掌握知识的速度更慢,比别人遗忘的速度更快,用普通的教学方法帮助她补习,对她来说毫无作用。老师每天盯着她补习,却一直落后于班里的其他同学。学校对孩子进行了感觉统合测试、学习特征检核、行为评量、语文、数学知识点筛查和评估、智商、社会适应能力等一系列专业测试,根据结果“对症下药”,既有特殊的训练,也有学业上的补救方法。如今,孩子学习积极很多,集体活动也乐于参与,每天穿着整洁、面带微笑,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今年开始,上城区教育局对这项工作将更加大力度、广度和深度,教育科将每年组织两次特殊教育需要申报确认工作,由家长申请、学校申报,填写特殊教育需要申请表,经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组织测量、评估后,作为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依据,并确定特殊教育服务对象。对这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教育部门将逐个组织开展研判会,由分管教学副校长牵头,资源教室或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人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一起召开研判会,制订出个别化教育方案。个别化教育方案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业能力、年度教育目标或短期教育目标、特殊教育的形式、内容及相关服务。个别化教育方案一年做一次反馈,到期末做个年度评价,对每个学生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做鉴定,及时做出调整。
师资保障经费倾斜考核优先
随班就读多项创举让圈内外津津乐道
在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师建设上,区委、区政府一次性筹措50万经费购买设备,区教育局一次性投入资源教师培训经费50万,一次性投入学习障碍量表研制经费20万,成功开发了《学习障碍筛查量表》。
在全国率先为每个资源教室配备一个教师编制,解决了资源教室工作人员配置#p#分页标题#e#问题。目前正在开展全区特殊需要学生普查工作,争取按照每8位特殊需要学生配置一位资源教师的力度,进一步壮大资源教师队伍。
对开展资源教室工作的学校,每年除按原规定的公用经费拨款外,适当倾斜办公经费。
在教师待遇上予以倾斜。对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学校主要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津贴。
持续培训资源教师。上城区高度重视特教师资力量的解决,依托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08年上半年举办了上城区第一期资源教师初级培训班,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区县级的资源教师培训班。培训班为期一个学期,举办专题讲座20次,为上城教育培养了50位初步了解特殊儿童、初步了解特殊教育、初步了解随班就读工作、初步掌握了一些特殊教育方法的在普通学校的资源教师。
为了提升正在从事资源教室工作的资源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组织了各种考察和培训活动。通过系列培训,资源教师专业素质有所提升,成为杭州市第一批具有高级资源教师资格证书的资源教师人才,培养了由12位骨干力量组成的一支比较熟悉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工作的资源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正在茁壮成长,有的已经初步具备独立开展资源教室工作的能力。
为了表彰在随班就读中工作表现突出的学校和个人,从2008年起在上城开展“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工作先进集体”、“随班就读工作先进教师”的评选工作,此后两年一届,以此推进该项工作深入发展,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