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统筹协调能力发育不良
新华报业网讯 这是一组司空见惯的儿童“问题行为”:孩子好动不安,无目的跑来跑去;组织和技巧性活动能力差,常丢三落四;易碰撞跌倒,笨手笨脚,系鞋带、扣扣子、跳绳等均较困难;读书常漏字窜行,计算粗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急躁,爱哭闹粘人,与人交往能力差……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新近获奖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出现上述表现,往往是“感觉统合失调症”在作祟,而这一点经常被家长们忽视。 据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儿科主任唐洪丽教授介绍,随着城乡“一体化”、家庭“小型化”,儿童疾病谱发生了重要变化,儿童现代病、心理疾病明显上升,被称为现代小家庭“后遗症”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就是典型的病症,在城市儿童中尤其明显。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儿童大脑对人体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不能很好地进行分析和综合处理,导致整个身体不能和谐有效地运作。统合失调可反映在视觉、听觉、触觉、平衡等多方面,主要表现为智力虽然正常,但在学习能力、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障碍,如不及时纠正,将直接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唐洪丽教授分析,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有:孕妇活动减少,胎儿得不到足够刺激;早产、剖腹产使胎儿接受感觉刺激的机会减少;婴幼儿活动空间不足,使得发育期的孩子运动不够;小家庭不断增多,使孩子的成长环境“缩小”;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较快的阶段,但小家庭为儿童提供的“学习机会”减少,家长习惯于抱着孩子或让孩子坐在童车上,使婴幼儿爬行锻炼减少,睡床取代摇篮也不利于孩子平衡感的建立;独生子女增多,群体玩伴减少,孩子大多是在大人或电视机的陪伴下成长,不受约束的户外活动几乎没有;过分宠爱孩子,使孩子学习、交流、等待和分享的能力减弱等。
中大医院儿科1996年下半年开始在省内率先开展“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临床研究和社会调查。在对南京地区2486名6至11岁的学龄儿童调查发现,34.9%的学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症,其中轻度失调者占24.3%,中度占9%,重度占1.6%。近10年来,该院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训练中心先后为两千多名3 14岁的儿童进行系统的运动游戏训练,通过滑板、平衡木等数十种针对性强的运动游戏,获得了满意的训练效果,4000多位家长接受咨询指导后改变了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方法。前不久,该项研究成果获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
唐洪丽教授提醒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直接影响儿童成长和成才,应引起家长们足够的重视。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看起来很聪明,却跟不上幼儿园或小学一二年级课程,动作不协调,语言表达不清,丢三落四,爱发脾气等,应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