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中度自闭症情绪障碍四十分钟课程安排
特殊儿童【中度自闭症—情绪障碍】四十分钟课程安排
单元名称 |
平面与立体 |
教学时间 |
40分钟 | |
教材来源 |
改编康轩2下课程 |
设计者 |
邱雅铃 | |
个案基本数据 |
姓名:李○霖 | |||
性别:男 | ||||
年龄:九足岁 | ||||
障碍程度:中度自闭症(情绪障碍) | ||||
行为特征:上课时喜欢玩铅笔、手指(抠指甲)。与人互动时较为自我中心,占有欲也比较强,看到新奇的东西会想尽办法摸到一下或玩一下。 | ||||
具备的能力: 喜爱画画与玩积木。由画画中可看出空间的观念很好;由玩积木的过程中可看到其空间逻辑、排列组合、色彩调配等方面都很不错,常做的积木造型有:飞机、机器人、船…等。很少有同学能做到那么好,因此很多同学都很喜欢看他玩积木,或加入模仿其造型。 语文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弱,意愿也较低。对于抽象名词的理解力低,例如:发现、令人…等,较难教导。对于具体一点的名词,必须辅以实物或动作他才能有效理解。虽对语文理解较弱,但对文字结构的辨识能力还算不错,看过的字不易写错。 | ||||
学习态度:注意力不集中,但一对一时可以强迫他集中注意,拿出课本、将不必要的东西收进去并听你在说什么。 | ||||
教学策略 |
★先由有兴趣或有能力的部分下手,引起其学习动机后再进入发展活动。教学中也多以具体物的操作来增进其理解和认知。★老师说话清楚明确,话语要不断重复。 | |||
评量方式 |
问答 操作 指认 观察 其它 | |||
教学资源 |
平面几何图片。 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与盒子。 | |||
教学目标 |
单元目标 |
具体目标 | ||
能说出平面的名称。
能知道平面的分类。
能认识立体形体。
|
1-1能说出三角形的名称。 1-2能说出正方形的名称。 1-3能说出长方形的名称。 1-4能说出圆形的名称。 2-1能从一堆图卡中拿出三角形的图卡。 2-2能从一堆图卡中拿出正方形的图卡。 2-3能从一堆图卡中拿出长方形的图卡。 2-4能从一堆图卡中拿出圆形的图卡。 3-1能说出正方体的名称。 3-2能说出长方体的名称。 3-3能从一堆物品中,拿出正方体的盒子。 3-4能从一堆物品中,拿出长方体的盒子。 3-5能指出平面与立体的不同。 | |||
具体目标 |
教学活动 |
教学 时间 |
教学资源 |
教学评量 |
1-1 1-2 1-3 1-4 2-1 2-2 2-3 2-4
3-2
3-4
3-1
3-3
3-1
3-5
3-2
3-3 3-4
3-1 3-2 |
(一)平面与立体: 引起动机 黑板上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大小不一的图片数个。 (提问:桌面是什么形状?时钟是什么形状?)先复习黑板上的基本图形名称后再请学生上来分类。 主要活动 在学生面前摆放许多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物品。 拿出一个长方体,告知名称为「长方体」,就像我们有名字一样。你叫李○霖,我叫雅铃老师。询问学生:我叫什么老师? 举例说明很多东西都有名称,像抽屉为什么叫抽屉?计算机为什么叫计算机?你为什么叫李○霖?都是人家给的名字。告诉他这种盒子的名字就叫做「长方体」,并带着他复颂「长方体」三次。 你能在前面的物品中找出跟 很像的东西吗?(长方体) 提问:它们叫做什么呢? 告诉他它们都叫做长方体。 请他拿一个长方体摸一摸,这个就是长方体。 拿出一个正方体,告知他这个就是正方体,请他拿起来摸一摸并说「正方体」三次。 你能在前面的物品中找出跟 很像的东西吗? 提问:它们叫做什么呢? 辨别长方体与正方体: 老师拿出一个正方体,具体的指出正方体的每一边都一样长。 请他拿起一个正方体摸一摸、比一比是不是每一边都一样长。告知这个就叫做「正方体」。 请学生从前面的东西中再找出三个正方体。 老师和学生各拿一个长方体,让学生看看是否每一边都一样长? 告知学生边长有长有短的叫做「长方体」。请学生摸一摸、比一比。 综合活动 老师说名称,请学生拿高听到名称的立体物,用手摸一摸并感受一下,再复诵一次名称。 老师拿起一立体物请学生说出名称(辨别)。 |
5分
5分
8分
8分
9分
5分
|
平面几何 图片
长方体与立方体的物品
长方体
正方体
长方体 正方体
|
能说出基本几何的名称 能将图形分类
能认识长方体
能找出长方体的物品
能认识正方体
能找出正方体的物品
能指出正方体与长方体不同的地方
能辨认立体物
能说出立体物的名称 |
结语: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必会为他开启另一扇窗。虽然他在语文与人际互动方面稍显弱势,但他在绘画与数学空间、排列组合以及色彩搭配方面却也显示出较为优势的一面。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对于他的发展与进步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像他妈妈就对他付出很大的心力,所以他现在的状况比中度自闭症--情绪障碍的孩童进步许多。这个教案是以他较为优势的一面来做设计,并透过具体物的实际操作与生活中的用语使概念明确化,这样的教学对他来说并不会太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