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游戏治疗进步孤独症儿童沟通能力的个案研究
目的:探讨进步孤独症患儿沟通动机的方法。
方法:报道1例孤独症儿童游戏练习的方法和效果。
结果和结论:游戏练习对进步孤独症儿童的沟通动机有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游戏练习,沟通动机,孤独症儿童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lay therapy on childhood autism.MethodsA child with autism treated with play therapy was reported.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play therapy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Link an ability up of the children with autism.Key words:
play Train;Link motivation up;autismchildren沟通动机一般是指人们为了彼此交换信息而主动与人交流,同时沟通动机也是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孤独症儿童的主要题目和症状之一就是缺乏沟通动机。
大量实践表明,游戏练习作为儿童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并已经在特殊教育领域和帮助儿童克服情绪障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同时可以提供一条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新途径。
1个案的基本情况:
个案ZZ,男,2001年5月出生,2006年经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孤独症。
母亲剖腹产产下ZZ。
ZZ出生时身体状况较好,目前与同龄人相比,身高、体重、运动技能等指标相对落后。
ZZ发音比较清楚,语速正常,音调有时过高;有时说个别的字词,不说完整的句子;有鹦鹉学舌现象出现;不爱说话,但是喜欢唱歌、听音乐。
手部肌肉紧张,常伴有行为题目,打自己的头或从后面把别人推倒。
认知、沟通能力较弱,社会交往存在一定障碍,例如,见到陌生人不会躲避,无畏惧表现,喜欢自己玩,偶然会和其他孩子互动,在班内有时可以参加班内活动,但很少和班内同学一起玩。
2沟通动机技能评定:
2.1语言的理解与表达:
有语言能力,对名词、动词的表达已发展出较多能力,但是静坐等待、读等能力较差。
2.2沟通的技巧:
有一定的打招呼行为,先容自己的能力已有初步发展,社区活动,家庭技能,安全,休闲活动均需家长配合。
2.3沟通动机的环境:
在比较熟悉的场合或人眼前有一定的沟通动机。
3研究方法:
个案法-针对患儿的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儿童的特点等设计治疗方案。
观察法-通过对个案沟通行为的观察记录了解个案的沟通能力水平。
访谈法-通过对个案的家上进行访谈,了解个案的基本状况和当前需要解决的题目。
4治疗过程:
4.1预备期进进游戏治疗室之前的一些必要的预备工作,包括了解个案、与家上进行沟通、游戏室的预备工作和练习者的角色定位等。
4.2治疗期4.2.1制定游戏练习方案及目标游戏治疗在个案所在康复中心的感觉统合练习室进行,每次治疗30分钟,每周3次(一三五),共进行21次,为期2个月。
总目标:
通过游戏治疗进步ZZ的沟通方面的能力,使其具有一定沟通的主动性。
阶段目标:
第一步,与ZZ建立良好关系阶段,让个案充分地暴露题目、发泄情绪;第二步,通过游戏使儿童初步尝试与练习者进行简单沟通,运用强化的手段使个案学习与他人沟通的方法;第三步,通过互动游戏,使ZZ尝试主动进行游戏,达到进步沟通动性能力的目的。
4.2.2与个案建立良好关系,在进行游戏治疗前,练习者与个案进行接触,主要是与个案进一步建立良好关系。
(建立出现沟通动机的环境)开始进行游戏治疗,在第1,2次游戏时ZZ对环境不熟悉,表现出紧张、焦虑,刻板行为很明显。
曾两次离开感统室。
练习者告诉ZZ:
可以随便玩,为ZZ提供了相对自由探索的机会和条件。
第3,4次游戏时,练习者加进沙盘游戏,答应ZZ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但是沙子限定在沙箱内玩。
练习者随ZZ的情绪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让他充分地感受练习者接受自己并且关注自己。
通过前4次游戏,ZZ已经适应了来到感统室进行游戏并且逐渐喜欢来感统室进行游戏。
4.2.3自主游戏阶段,练习者通过前4次游戏发现ZZ喜欢块状物品,以此为参与点,引导他关注其他玩具,通过充分的游戏来开释紧张情绪,充分表达自己,同时练习者用语言描述使ZZ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充分地熟悉自己在做什么,感受练习者对自己的关注。
第5次游戏:
练习者通过语言描述个案的行为表现,并在个案寻找玩具时,哼唱《找朋友》歌曲,之后ZZ在游戏治疗过程中笑了。
第6次游戏:
ZZ进进感统游戏室时表现开心,同时表现出喜欢感统游戏室,游戏过程中开始随意玩具玩。
第7次游戏:
ZZ开始与练习者有目光接触,笑的次数也明显增多。
第8~10次游戏:
ZZ在感统游戏室中的情绪反应已经处于稳定,刻板行为逐步减少,开始逐步关注四周环境,关注练习者言行,并向练习者问好,游戏过程中对练习者微笑。
4.2.4与练习者进行游戏阶段。
(练习个案沟通的技巧)第11次游戏:
练习者试图与ZZ一起进行游戏,ZZ表示同意。
开始10分钟后,ZZ与练习者一起玩,互相不干扰,但会看练习者玩,这时练习者在玩滚筒游戏,主要是钻进滚筒中从滑板的高处向低处滚,并拌有啼声以吸引ZZ的留意,等待其留意后,停下并询问ZZ是否也想试试,ZZ点头,这时练习者走到ZZ身边对ZZ说:
跟我说:
让我玩玩吧ZZ学着练习者的话,等其说完后,练习者说:
以后,看见别人玩东西时,你也想玩的时候,就要向别人说:
让我玩玩,ZZ点头表示答应,这时先不要让其玩,练习者对ZZ说:
你想玩吗?ZZ点头表示答应,练习者:
那你、要怎么说啊ZZ:
让我玩玩吧这次之后,练习者可以让ZZ自己进行滚筒游戏,当ZZ滑了几次后对滑滚筒产生很大爱好后,练习者在滑坡的中间放置了一个木块,该木块可以阻挡滚筒的转动,这时ZZ在滚筒里从高处滚下,当到中间时,滚筒被木块阻挡无法滚下,ZZ在滚筒很着急,练习者便问ZZ你知道为什么滚不下往了吗?ZZ摇头,练习者说摇头是什么啊,不要摇头,要说,ZZ说不知道,练习者告诉ZZ是由于被木块阻挡了,又问ZZ该怎么办,ZZ没有说话,练习者就用语言逐步引导ZZ,最后ZZ明白了,在碰到困难的时候要向别人请求帮助。
第12-16次游戏:
ZZ均表现出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与练习者进行对话和寻求帮助。
第19,20次游戏:
个案除了对练习者和四周观察者有目光交流外,对一旁进行游戏的儿童也有关注的意思出现。
5结果:
在游戏治疗结束后,个案表现非常好,情绪稳定、刻板行为出现次数在减少,个案的沟通动机不仅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出现,在不怎么熟悉的环境中也会出现,个案在沟通的技能方面不仅与练习者有目光接触,还会主动提出要求让练习者帮助完成6讨论:
儿童都具有自我发展的气力,孤独症儿童也不例外,他们更需要练习者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条件,制造自由愉快的气氛,无条件地接受并理解他们。
在这样的环境支持下,孤独症儿童就可能放松地表达自己。
以卡尔·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儿童中心游戏治疗就充分体现了对个案的尊重和接纳,相信儿童自我发展的气力[2]。
本研究中,个案在感统游戏室内的变化是明显的,他能与练习者进行目光注视,当他想要表达时会向练习者主动表达,在感统游戏室与练习者做互动游戏。
在练习之外,个案主动与家人玩游戏,这说明在练习之外的时间个案的表现也有一定程度的进步。
对不同的孤独症儿童来说,他们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游戏作为熟悉练习环境的开始,他们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可敲击的玩具,有的喜欢沙子、水。
对于孤独症儿童#p#分页标题#e#而言,放松情绪是对其进行练习的第1阶段,是练习的基础。
本研究中的个案喜欢玩块状物体,在游戏治疗初期,这些东西对个案放松情绪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玩这些东西,个案与练习者建立良好关系;个案借助其感爱好的物品,与练习者进行言语沟通,共同进行互动游戏。
游戏治疗是否成功,家长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游戏治疗初期,通过与家长的访谈了解孩子;治疗期间家长要与练习者相互沟通、保持一致的态度,一起配合进行治疗。
治疗中,家长是治疗的支持者,同时也是参与者。
练习者及时与家上进行沟通,能及时调整练习方案,从而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固然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急切地希看孩子短期内有较大的改善,但是孤独症儿童的康复练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游戏治疗固然在治疗的环境里能进步和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沟通动机,但是迁移到治疗环境之外还需要长期的引导和努力,需要家长、学校一起为他们营造一个放松、安全的环境,这些孩子才会有与外界交流的愿看,才能培养起与他人交流和相处的能力[参考文献[1]邱学青.孤独症儿童游戏治疗的个案研究[J].科研与教研,2001,(1):
36-37.[2]Schaefer CE,Cangelosi DM.游戏治疗技巧[m].台北:
心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