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自闭世界的窗口--——自闭症儿童的精神统合疗法案例
我所提出的"精神统合疗法"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能在集体中接受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治疗法。其具体的内容主要限于自闭症儿童在人生初期与成人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上。
精神统合疗法的具体治疗过程,类似于治疗者和儿童共同编织的艺术作品。因此,这一治疗过程具有独特性,正如没有一片叶子是相同的。
尽管如此,这些治疗过程具有精神统合疗法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和独特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治疗过程。本文将以接受精神统合疗法的名叫"勇马"的自闭症儿童作为典型例子,具体展现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事实和自闭症儿童的发展过程。同时,为了明确精神统合疗法的基本思想和指导原理,本文重点论述各治疗阶段比较共性的方面,再现治疗者和自闭症儿童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精神统合疗法的实例
这里所举的症例勇马,在他9岁7个月时智商(IQ)测定为74,属于自闭症儿童患者群中智商较高的一类。一般来说,自闭症儿童智商低下,症状不良。但是要展示治疗全过程,需要挑选通过治疗能到达高层次阶段的代表性事例,而勇马事例最为适当,因此选择了他。而其他许多比勇马智商、发展水平更低的症例,由于发展阶段较长,有的甚至中途有停滞现象,本文对这些症例不作选择分析。
1.与勇马的相会
勇马初次来名古屋大学教育部心理教育咨询室时,才4岁9个月,在其母接受心理咨询时,医疗者对他采取一对一的精神统合疗法。首先,介绍一下勇马与治疗者初次相会的情况。
当治疗者让他离开在接待室的母亲,把他领到游戏治疗室时,他只是表情淡漠地跟着治疗者,毫无不安的神色。进入治疗室后,他看到墙上的壁钟,自言自语地说了声"钟",便将时针拨到2字上,钟敲响,他嘟哝着"2"点了。
治疗者刚拿出玩具箱,他就从中取出玩具电车,装入干电池,安装起电车轨道,默默地玩了起来。"日比谷线",他自言自语地说着,把轨道安装成"8"字形。电车开始走动,他把脸贴在地上,横着眼不厌地注视着。1小时的治疗,就在他盯着看电车走动中溜过。治疗者要触
动电车,遭到他的坚决拒绝,治疗者的手数次被他搬开。
勇马边玩边喃喃自语谁也不懂的话语,对治疗者的问话,只回答着一种"反射语言(echolalia)"。此外,默默无言,仿佛治疗者并不存在似的。治疗时间将近终了,他放出自来水,把沙子放入脸盆,开始玩起水来。玩水时,他小心翼翼,不让衣服弄湿。告诉他治疗时间结束了,他叫着"妈妈,不去",继续玩耍。数次劝告无效,治疗者只好硬把他拖出治疗室。来到室外,他顿时平静下来。见到母亲后,对母亲的问话,他仍?quot;反射语言"应答着,漠无表情。
初次治疗,勇马的症状(NAUDS,名古屋大学式自闭症儿童测定量表);话语,双词语构成;音调,平板无变化;喃喃自语和"反射语言"较多,与治疗者的语言、思想交流几乎没有;活动盲目,控制力差,表情冷漠,感情只能断续地表现出来,对治疗者的鼓动反应稀少,基本上漠不关心;几乎没有自发的主动性;治疗者视线很难与其接触,游玩的内容与趣味狭窄有限,形式固定。
根据其母亲的报告,勇马对与年龄相仿儿童的接触毫无兴趣,只是在家中一个人独自玩耍,整天玩电动火车,常常是躺在地上注视电动火车的走动。母亲想和他一起玩,会遭到坚决拒绝。他只是沉陷在自我世界里。母子间没有会话交谈,只有"反射语言"。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意思不明白的自言自语。
如上所述,4岁9个月的勇马就这样极力回避与他人建立关系:只是沉浸在他个人生活的世界里。对父母亲、对周围的小朋友毫不关心,呈现出极端孤立的状态;没有会话,语言水准的发展明显地停滞不前;性格固执,态度僵硬,谁想介入到他自闭的世界中去,谁就会遭到他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拒绝。可以说,这是一个自闭症儿童的典型症例。
2.勇马的养育
勇马的胎儿期、满月期都没有特殊问题,婴儿期的身体运动机能的发育也较顺利。出生后两三个月中,时有深夜哭泣的现象,使母亲感很棘手。4个月之后,睡得较安稳了,白天也特别安稳老实,是个不用操心的婴儿。约在出生后8个月左右,他会说"妈妈"、"爸爸"、"甫--甫--"等,这之后直到满1岁,词语毫无增加。然而,1岁半开始出现难解的喃喃自语,并有渐渐增加的倾向。2岁时"鸡"、"马"等单词稍有增加,但对周围人们的问话,既不回答也无要求,没有任何能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
1岁左右开始行走,走动十分任性。2岁6个月左右,对母亲的招呼,毫不理睬,使母亲放心不下,老得盯着他。此外,在这之前他有时在其他孩子周围玩耍,但从不与这些孩子一起玩。3岁时,变得不安稳了,到处乱走。不哭不笑,表情呆板,十分明显。
4岁时,对电动火车的趣味异常固执。另外,接受治疗之前,对电风扇和交通信号,也显出异常的兴趣,常常跑出去或在家里呆呆地看着电风扇,并且整天涂画着这类东西。4岁3个月时,由于父亲调动工作,从东京迁徒到名古屋,从这时起勇马的"反射语言"明显增多。
从生育史中可以看出勇马的成长之路,是一条根本回避与人接触的孤独的路。从最初的婴儿成长期开始,勇马就是一个很少主动与人接触的孩子,与母亲的接触关系也十分微弱,到婴儿期结束,几乎不存在积极的母子关系。在他3岁时,母亲终于醒悟到勇马的成长问题,开始在生活上对他进行严格的训练,母亲砸恢智苛Φ幕??男卸?ゴ倨浔浠???侣砣淳芫?庵中卸??×炕乇苣盖祝?捎诖τ谡庋?恢帜缸庸叵抵校?侣碓谇樾魃匣姑挥形屡?哪赴?逖榫投裙?怂?畛醯娜松?个春秋。
探讨他的生育史,并不是为了说明他患自闭症的原因,而是有必要指出勇马缺乏在对人关系中最基本、最原始的感情体验。同时,从他接受治疗的状况来看,他沉浸在个人世界中,而且感到他人的存在对自己是一个威胁,不需要他人的介人,独自守护着这自闭的世界。
这个症例,从丸井文男等专家提示的语言发展类型(1972)的研究角度看,喃喃自语、反射言、无声调的话语等是属于有病理的语言,是L4型的典型症例。有关智商水准,在治疗终结时,根据WISC智力测定量表的跟踪测验,语言智能IQ64,动作智能IQ90,综合IQ74,是自闭症儿童群中智能较高的症例。
从智能结构中可以注意到:(1)一般的知识,(2)一般的理解,(7)绘画完成,(8)图画配列等智能明显低下;(9)积木形状,(10)组合问题等智能较高。正如Rutter(1996)的论文所指出的,这种智能结构的不均衡,是自闭症儿童认知结构不均衡的典型显示。也就是说自闭症儿童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象征机能和推理能力低下;相对来说,他们的直接记忆和操作--视空间机能表现较佳。
3.对勇马的精神统合疗法过程
对勇马的精神统合疗法,从他4岁9个月起到8岁止共经历了3年多。原则上,治疗时间是每周1次,一次1小时左右。同时,勇马接受治疗不久,即4岁11个月时进入幼儿园,得到许多正常儿童的帮助。此外,他的母亲也同时接受心理咨询和指导。对有自闭症儿童的母亲的苦恼,我们予以理解,并积极地指导她如何与勇马交流,提出有效的建议。
勇马的父母亲都非常热心于接受这种指导帮助,几乎总是夫妇一起来名古屋大学心理咨询室。此外,勇马还非常有幸地得到所在幼儿园、小学中热心的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使勇马不仅在治疗场所,而且在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内,获得丰富多彩的社会体验,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勇马进入小学后,自己认识、结交了小朋友。在他7岁10个月时,即在他开始自主地参加集体学习生活的小学1年级末,治疗就结束了。治疗完成后。此外,在勇马6岁11个月入学时,治疗改为每月1次的观察治疗。
以下介绍治疗者对勇马治疗的经过、双方关系发展的情况。整个治疗可分为6期,下面我们就精神统合疗法的过程作一概要叙述。
第1期 沉入自闭的世界(第1回--4回)
第1回--4回,勇马对治疗者的参加活动毫不关心,独自漠无表情默默地玩耍。他喃喃自语"日比谷线",组装电动火车的轨道,然后他头贴着地注视。治疗者拿出玩具电车,他把它默默地丢在一边,连看也不看。在治疗的后半段时间里,他站在水池边玩起沙子来,弯着腰不让湿着衣服,玩得很高兴,对于治疗者的问话,只是用机械的"反射语言"回答,从不看治疗者一眼。这一时期,勇马主要是玩电动火车和水、沙,有时也取下挂钟,拨动指针等玩耍。
治疗者为了在勇马狭窄有限独自游玩的世界里,寻求一种共同快乐的机会,在他安装不上电动火车轨道时,给他找出必要的一段轨道,在他需要玩具电车时马上给他找出来,积极地试图打开他自闭世界的窗口,以获得交流。但是,对于治疗者的这种积极参与他不仅无视,而且坚决予以拒绝。
这一阶段,治疗者应对他至今为止自得其乐的世界予以全面地容纳、理解,并传达治疗者就在他身旁的信息,这是该阶段的治疗目的。因此,治疗者不必泄气,而应通过慎重而细致的接触,逐步取得他的信赖感。在这样的接触中,治疗者把并不妨害他自闭世界的意思传达给他,使他认识到治疗者是他自得其乐的自闭世界的良好帮助者,使他的认识朝肯定治疗者存在的方面发展变化。
第2期 容纳治疗者对自闭世界的参与(第5回--13回)
自第5回开始,勇马在玩沙子游戏时开始使用治疗者递过来的铲子,在玩电动火车时也接纳治疗者递来的车轨,开始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在玩水湿着脚时,勇马会说出"脚"这一单词,并让治疗者擦去脚上的水。在本治疗期的后半段,勇马常常快乐地玩水,呆板淡漠的表情也渐渐减少。但是,当治疗者要加入他的玩水游戏时,他似乎害怕这种自得其乐的自闭世界被打破,坚决地拒绝了。他会推开治疗者,或夺走喷水壶。
在第2个治疗期,他逐渐认可治疗者的援助性参与,并部分地接受治疗者的这种参与方式。但是,对于接受治疗者进入自己自得其乐的自闭世界及接受治疗者的其它要求,他仍有很大的抵触情绪。由此可见,对于能有效地帮助他在玩电动火车游戏这一类自得其乐的自闭世界中充分体会快感的治疗者,勇马是能够接受的。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勇马并不是对治疗者不关心,而且由于治疗者的存在对他不再构成威胁,便有了一种基本的信赖感。此外,在他身上出现了与治疗者接触的要求,尽管这种要求是很微醯摹?br>
第3期 对治疗者要求的反应(第14回--19回)
"把电动车轨道接得再长些""给电车洒些水再玩",勇马对治疗者提出的游戏方式建议,开始一点点地接受。另外,勇马对自闭活动以外的游戏,如治疗者抱起他转圈等,虽然有些害怕,但开始喜欢起来。从这里我们感到,勇马对进入新的活动虽有些不安,但已作好了准备。后来在玩水时,他快乐地注视着流水。由于治疗者的参加,双方还发生抢水的事情。因此,本期治疗的后半段,争夺水管的事是他自身感到快乐的活动。第3期治疗终结时,玩水游戏不断"升级",他甚至把水管拖出游戏治疗室之外,注视排水沟中水的流动,玩耍着。在玩电动火车时,勇马注视着火车,跟着治疗者的歌声唱着。这些行动都表明勇马在与治疗者的游玩中找到了新的快乐。
在第3期的游戏治疗中,治疗者不失时机地向勇马一点一点地提出种种富有变化的要求,勇马对这些要求、指导、劝告也能作出相应的反应。然而,必须强调,勇马这种变化反应并不是被动的、缺乏自主性的。勇马能对治疗者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行动,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已开始感觉到了以往没有体验过的"与人交流的快乐"。这种内心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勇马先前的漠无表情到面带微笑、欢欢喜喜地把治疗者拖向游戏治疗室的变化中,充分体会到。
而且,我们还可以据此认为,勇马的游玩活动需要治疗者,并开室碛纳治疗者,注意起治疗者的指导、要求,能对他人的要求作出反应了。
第4期 参加到治疗者提供的"新世界"中(第20回--33回)
第20回治疗已进入冬天,治疗者逐步限制勇马玩水,积极引导他进行新的游戏。对此,勇马起先显得很矛盾,一会说"要玩水",并走到水池边,一会说"不要玩水,要玩球、汽车",并来到治疗者身边,要与治疗者共同玩玩具电火车,情绪动摇、彷徨。有时他大哭大闹,向治疗者强烈地表示自己的主张:"要玩水,不去屋里。我要回去了,回去!"
治疗者只允许他部分时间玩水,积极引导他进行其他游戏。对于他的玩水方式,治疗者要他"小些,放小些",进行限制,但勇马反而"要大,放大水",快乐地反抗着。同时,他有时不能完全专心于玩水游戏,时而中途停止,来到治疗者身边,窥视治疗者的游戏方式。治疗者抓住勇马自发地关心治疗者的这一时机,因势利导,终于把他引入到新的游戏中来,比如以前他不感兴趣的三轮车比赛、图画、弹性崩床等游戏,他也开始经常参加了。
"我要挂钟","我要玩汽车","这里装入电池","吃了面条再回去"等,勇马对治疗者用语言表达要求的现象增多了,还常常向治疗者撒娇。在这过程中,他与治疗者之间能够进行交流了,由以前的治疗者对勇马或勇马对治疗者的单方要求为中心的交流,变为能表达勇马的感情、主张的双向交流。甚至在本期的后阶段,勇马已开始自发地玩起新的游戏活动。
由于治疗者对玩水的限制,勇马的内心便得到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此时的治疗者从能全面增加他快乐体验的辅助者转化为既能容纳他又能保持自己感情和要求的人。换句话说,勇马已开始感到:不积极地表示自己的要求,就不能与治疗者共享快乐了,为此,他必须回应治疗者的要求。同时,响应治疗者的要求,不仅不会破坏他的快乐体验,而且还能获得比以前自闭的快感体验更大的乐趣。具体地说,以后他能通过语言会话,积极地向治疗者表达自己的要求。在情感方面会流露出悲伤、愤怒等表情以及温顺的感情,其感情的变化和表达开始丰富起来。
这里,治疗者"限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压制他的行动,使他的活动消失,而是当他对治疗者具有基本的信赖感,能快乐地与治疗者共同游戏时,让他知道下一个课题是在与他人共处时,自己的要求有时会与他人的要求发生冲突,通过这种体验,去注意他人的要求,同时又积极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带着这种人与人交流所产生的重要情感体验,就能丰富、完善他个人的感情世界。从这样的意义上说,"限制"是治疗者和他在现实活动中所采取的一种治疗-方法。因此,限制不应是为限制而限制,而应通过治疗者所实行的"限制",使他享受到"限制"之外的更多的快乐体验,并准备借助"限制"而产生的对立,引导双方的交往向纵深发展。
第5期 与自我主张相关所得到的表现快乐(第34回--50回)
在第34回--50回的治疗过程中,治疗者逐渐把勇马引人新的游戏活动中,勇马也接受劝告和邀请,开始与治疗者一起进行各种各样的新游戏。第5期治疗的前半段,勇马对治疗者的引导有时还予以拒绝,但在治疗者逐渐而强有力的引导下,虽有抵触,还是参加了,最后还体验到了快乐。比如,对有趣的管道游戏,他虽?quot;不进去",却仍走近管道,"我进管道了",说着钻进管道,与治疗者追逐游戏。此外,治疗者在沙地制作隧道时,他会停止嫠???赐悼矗?敝瘟普呷盟?蛐┧?矗??不岣吒咝诵说厝プ觥T诒酒谥瘟频暮蟀攵危??够嶂鞫?靥岢鲆??埃?贸龊跫倜?盗凡僮髌鳎?鞫?岢鲇蜗返姆桨福?⒀?胫瘟普咭黄鸩渭印?
另一方面,他的语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所做的事情,几乎在整个治疗时间中向治疗者表达着,比如表示要求和说明:"要玩水?玩水吧!""想去外面玩。""这个要好好地做,做好。"表示愿望:"想和爸爸去百货商店买绿色的电动火?quot;等。随着语言交流的深化,这段时期勇马的"反射语言"几乎消失了。
让勇马参加新的游戏活动,除了使其兴趣广泛和关心面扩大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与治疗者建立一种新型的交流关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活动过程,即把治疗者与勇马相互的、单纯的"要求、容纳"交流方式变为把他人的要求与自己内部的各种各样要求及愿望进行对照,然后把自己的主张、新的要求反馈出来。在本期治疗中,通过这样的过程使交流活动和游戏向纵深发展。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不单是同孩子的游戏方式和内容变得深化、复杂,更重要的是同孩子的交流关系也在深化。
言语交流方面,勇马在本期治疗中不断向治疗者提出各种要求,并表达了自己的各种体验,而且说话时"反射语言"消失,似乎有些能说会道起来了。这可以说,勇马频繁地与人会话,这不论是对他掌握会话的类型还是获得情绪表达的方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这种活动,不仅通过他自身的内在反馈过程,而且还通过对治疗者的反馈过程,使他改正自己的表达方式,并获得新的表达方式。培育最大限度的自我表达能力,是提高自闭症儿童会话水平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
第6期 关系的深化(第51回--59回)
从第51回到第59回,勇马非常乐意与治疗者相互交流,热情地同治疗者对话。此外,他把自己非常喜欢的电风扇模型带到治疗室来?quot;和老师一起组装",积极地把治疗者引入到他的世界中去,共享他的快乐,显示出一种作好事前准备、建立长久关系的积极动向。从游戏的性质来看,已由过去借助玩具与治疗者近距离交流,转为棒球游戏投接球练习的远距离交流。此种远距离交流的游戏具有安定性、连续性,甚至治疗者能够不借助任何物体和他"扭在一起",直接、正面接触交流。此外,勇马内在的强烈感情和治疗者的感情相互碰撞、交流,这种深化了的关系也使勇马感到满足。
勇马开始发现与他人同乐的世界,并积极召唤治疗者参加到这个世界中来。这种积极的与他人的交流,说明他在对人关系上开始发生内在的质的变化。可以说他的内心世界已经打开,而且能放心地打开。由此,他能在与他人交流之中发现乐趣,并实在地感受到这种快乐。
进而,勇马可以从治疗者处得到一种作用效应,即治疗者通过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孩子进行治疗帮助,使他得到一种促使其自我发展的人格统合性。可以说,对于勇马来讲,今后的发展课题应该是扩大交流范围,与更多的人建立关系。
本期治疗因勇马进入小学读书,此后便改为每月1次的观察治疗,在治疗所的治疗就此终结了。
4.治疗完成后的跟踪观察
每周1次的治疗到第59回终结,以后每月进行1次追踪观察(follow-up),一共9次。每次游戏治疗时,勇马总是把活体验告诉治疗者。他积极地诉说着在学校里学到的颜色名称、小朋友的姓名,并不时地读写汉字、日文字母,而且还能断断续续地边做游戏边向治疗者诉说学校的活动与家里人的活动。
追踪观擦时,注意他与其他儿童相处的情形。这种共同观察的次数较多。经观察发现,勇马与其他孩子的交流跟治疗者交流来比程度上有很大差距。他在与其他孩子玩耍时总是意识到别人,并保持一定的距离,很少与其他孩子积极地交流。
这一阶段虽存在不能积极与其他孩子交流的问题,但学校的老师、小朋友都很理解他;同时与家庭成员相处安定。因此对勇马来说,今后要加强与家庭成员、学校教师、小朋友的交流,在社会上要加强与居住所在地人们的交流,使交流具有社会性。此外,由于他认识能力的不平衡,可以预想他在学习上尚有困难,所幸的是教师指导精心,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又能积极地与他接触。由此,我们认为对勇马今后的教育应该交给学校了。勇马对学习生活感到快乐,这是他今后自主学习活动的最大原动力。因此,我们感到,治疗勇马的治疗机构--名古屋大学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和任务已经完成。于是在勇马小学1年级第3学期(7岁10个月)时宣告治疗全部结束。
精神统合疗法(PIT)的治疗过程
以上,我们以勇马的成长过程为中心,概述了统合疗法的具体形式。下面将以治疗者的活动为中心,对精神统合疗法(PIT)的一过程作一个理论分析和提示。
1.对儿童自闭世界的尊重和理解
在治疗的最初阶段,几乎所有的自闭症儿童都对治疗者的存在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行为。治疗者们感到他们似乎都深深地陷入孤独而又快乐的自闭世界中。有的孩子一个劲地玩水,或躺在也板上热衷于排列玩具微型汽车;有的孩子左右摇晃着脑袋在游戏治疗室中徘徊;也有的孩子合着双手在走廊里游荡。这些儿童的模样表明,他们在以前的生活中,其内在世界曾经受到他人侵入、威胁,现在他们为了守护独自的存在方式,拼命地保持个人自闭的世界。因此,在治疗者刚开始与他们接触时,他们的世界对别人是牢牢地关闭着的,与他人的现实世界交流?quot;窗口"似乎根本不存在。但是,自闭症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并不意味着他们本质上就是不关心他人的。莫如说自闭症儿童为了守护自己的自闭世界的生活,不得不敏感地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治疗者开始经常为如何去发现"交流的窗口"而感到苦恼。假如认为呈现在治疗者眼前的、拒绝别人加入的那个世界就是自闭症儿童的整个生活方式,那么其"交流的窗口"也只能是自闭症儿童全身心沉人的世界。这里,治疗者的首要课题就在于如何尊重孩子的自闭性快感,积极关心他们的自闭性世界,并向孩子们传递不会去干涉他们这种自闭世界的信息。因此,首先要让孩子感到他们在游戏治疗室的自闭活动是得到充分尊重的。孩子在治疗场所能充分获得自闭性快乐,同时又能感知到游戏治疗室对他个人独特的世界毫无侵害,十分安全,进而就会使孩子认识到治疗者的存在对他并不构成威胁。
但是,与自闭症儿童交流接触的场所--游戏治疗室,有时也会使有的孩子不安。这种类型的儿童对新奇的场面存在着心理不安,又因与母亲紧密依存,对母子分离也会惴惴不安。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要使孩子感知游戏治疗室的安全性,不要硬是让孩子离开母亲进入治疗室。在母子相处相依的情况下,治疗者介入到母子之间,对孩子害怕被拉入未知事态的不安心理要予以理解,并积极关心他们,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在治疗中,对完全依附缠绕着母亲的孩子,治疗者不要去侵犯他们,应该始终以平静的心情等待其主体性活动的出现,在接受、理解他们的不安的同时,不断地关心他们的主体性活动。这样,治疗者最终是能够向他们传递这样的信息:治疗室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安全的场所。这种传递一旦成功,孩子们开始对玩具、玩水游戏产生兴趣,怯怯地离开母亲,开始游玩起来。精神统合疗法十分重视儿童?quot;游戏",因为游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精神统合疗法的第一原则是"尊重儿童的主体性"。
当孩子认识到"游戏治疗室是安全的场所"时,他们就会积极地把自己内在的自闭世界的形态,展示在与治疗者共有的场所中。但是,这类儿童的内部世界对外部世界仍然是封闭的。在这样的世界里,他们从自我出发又回到自我,形成一种心理的自我闭锁回路,不许他人介入,是一种不需要他人助力的"自给自足"的封闭性世界的生活。此外,在游戏治疗室的最初阶段,孩子的自发活动和游戏是极慎重和不明显的,对他们的这种主体性活动,治疗者必须加以洞察。同时,治疗者要注意观察他们的活动状况,从感觉上、情绪上理解他们追求何种满足、何种体验,并慎重地表达自己了解他们的意思。这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治疗的第一步是从治疗者积极地理解孩子现在的生活方式,并对他们的内部世界表示尊重开始的。因此,治疗者仅以旁观者的身份消极地去观察他们是不利治疗的,而应该积极地去理解他们那独特自乐的自闭世界。这样,治疗才会起动起来。
2.儿童自闭世界的参与和共享
孩子感到在游戏治疗室与治疗者能平安相处,开始自发地活动和游戏之后,治疗者的课题便是如何参与到儿童自闭的世界中去。但是,治疗者要加入到儿童这种封闭的独特的世界中去,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几乎所有的场合,都会遭到他们的坚决拒绝。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世界看成是唯一的有意义的世界,而以前人们对该世界的参与曾对他们构成了威胁。他们从过去的自我本验出发,自然便对他人积极关心和加入他们的世界会感到是一冲威胁,对他人的微弱参与也异常地敏感。
因此,治疗者要得到参与他们自闭世界的资格,首先要成为能够与他们带有共同感觉色彩去了解其自闭世界生活的人。为此,治疗者有必要去理解孩子谜一般不可解的自闭行动,与孩子一起活动,并从中切身感知其活动的乐趣所在,努力与孩子获得共同的感觉。
比如,在做手指游戏的孩子一旁同样热心地玩着手指游戏,在沿着地板用锤东敲西敲的孩子一旁同样地敲着地板,或者跟着他们在走廊中做同样单调往复的活动。通过这种"共鸣活动"(co-ac-tion)",治疗者能以自己的感觉水准理解自闭症儿童的感觉世界,并体验其快感。
但另一方面,治疗者的这种共鸣活动,对于孩子迄今为止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来说是一种刺激,很容易妨碍他们自得其乐的自闭活动,因此会遭到孩子的反对,他们或推开治疗者,或移动位置背对治疗者,使治疗者从自己的视野中消失。鉴于此,必须注意共鸣活动的形式不要过度地侵扰孩子,稍与孩子保持些距离,离开他们的视野,跟在他们后面做手指游戏或敲地板等。注意,保持距离是不干扰孩子的一种方法。同时,守护着孩子,抓住时机开展共鸣活动,慎重地参与,使孩子们认识到治疗者的活动并不是强行侵入他们的世界,这也是非常必要的。有些孩子对治疗者共鸣活动的认可。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但要注意,孩子对治疗者的存在既否定又关心,这是治疗关系重要的出发点。精神统合疗法的第二原则就?quot;参与"到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去。"参与"活动不会在等待中自然形成,治疗者只有把自己降到"自闭儿童的世界"中才能实现。
孩子们虽然对他人"参与"予以拒绝,但只要确认治疗者对他们的快乐并无妨碍,其态度就会发生变化。他们或在表面上对治疗者漠不关心,或在一旁注视着治疗者的共鸣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态度变化,治疗者必须努力去把握自闭儿童所追求的快感体验的内容,并发现能提供更富有快感体验的手段,使自己成为对孩子具有吸引力的存在者。
尽管治疗者坚持长期进行共鸣活动以求得与孩子共感快乐,但仍有不少自闭世界坚固的孩子,对治疗者的存在毫无意识,不跨越自己世界的雷池一步。这并不是他们的拒绝。治疗者必须成为对孩子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需要留意"的人,能动地表达出自己的援助心,积极地想方设法去援助孩子在自闭世界所寻找的快乐体验。
比如,孩子不断地敲地板,以求得"音"和"振动"的快乐体验。治疗者在不断积累的共鸣活动中发现,应使用不同材料的棍棒,敲出丰富多彩的声音,提示给孩子,成为他们"需要留意的人",进而当孩子能接受这种提示时,治疗者便成了关心他们的人。
又如,对在游戏治疗室反复哼唱电视商业广告东转西转的孩子,治疗者可写出商品的名称,唱出那首商业广告歌曲。孩子因个人不能再现那种对广告的快感体验却由于治疗者的帮助得以实现,这样治疗者对孩子来说,必然由"需要留意的人"转化成"关心自己的人",甚至变为有积极意义的"必要的人"。
另外,孩子即使没有能动地参与行为,但对共鸣活动中的治疗者在走廊里往返行走,他们时而也会瞅上一眼,或表情轻松地跟跑,表现出肯定的态度。这种对治疗者的肯定反应,意味着治疗者开始成为孩子的"需要留意的人"了。孩子在积极的意义上开?quot;留意"治疗者时,他们开始出现期待治疗者的共鸣活动这样的态度。比如原先在走廊里单调地来回走动的孩子与治疗者平行小跑,或追在其后,或跑到治疗者前面,且看到治疗者未赶上来,孩子会回头看望,或停下后等待,期待着治疗者的共鸣活动。当孩子希望治疗者进入共鸣活动阶段,治疗者便成了孩子自闭世界中的伙伴。这时孩子自得其乐的自闭开始消失,这种自闭体验变为与治疗者的交流。
治疗者的存在能使孩子切实体会更大的快乐体验,于是孩子便积极地要求治疗者加入他们的游戏中去。例如,做追逐游戏时,孩子固执地要和治疗者玩1小时,即使治疗者已玩得精疲力尽,他还是拽着治疗者的手,拉治疗者的耳朵,要求继续玩,大有"不累得趴在地上"不罢休的样子。这种要求只有在他们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最大快感时才会提出来。这时候,治疗者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自闭儿童的欲求,确实把握好孩子表达自己意愿的动向,并巩固这种动向。但是,这一阶段,治疗者与他们共同游戏的体验毕竟还是局限在孩子旧有的自闭世界里,治疗者仅仅是他们自闭世界的新参加者而已。
3.引入新的世界及扩大共同的快乐感
当治疗者能够加入到自闭症儿童的世界、孩子们也要求治疗者参与他们的世界时,下一个课题便是如何共同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了。这时治疗者应以孩子以往的游戏形式为中心,逐渐把他们引入新的活动方式中去。当然,他们对跨出自闭的游戏世界还存在着强烈的抵触情绪。例如,对于自得其乐玩积木的孩子来说,治疗者只要不推翻旧的类型及堆积方式,便会受到孩子的欢迎,甚至还会被要求帮助他们。但是治疗者一旦提示新的配列类型和游戏方式,便会遭到孩子们的拼命反对,因为新的游戏方式搅乱了他们的快乐,孩子们是绝对不容许的。而且治疗者提示的游戏方式一旦超过容许的范围,他们便会陷入恐慌的状态。总而言之,治疗者新的提案如果对孩子自闭的游戏活动是一?quot;捣乱",立即就会遭到他们的拒绝。
孩子为了守护旧有世界,便摆出一种"敌对架势",治疗者应介人到这种"敌对架势"中去,形成一种新的参与的契机,而且要使这种参与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快乐体验。为此,有必要开展一定的工作。比如,在孩子光火敲打治疗者时,治疗者将孩子抱起来翻个身,扭在一起,或者治疗者逃,让孩子追,形成追逐游戏。而这一切对孩子来说,都是其活动从旧有形式向由治疗者参与的新形式发展的重要契机。如果治疗者只是消极等待这种契机的出现,孩子就会一直停滞、固定在那个旧有的形式水准上,不会发展。关于参与活动,治疗者的行动尽管看上去是对孩子的一?quot;妨碍",但实质上不是,而是治疗者寻求与孩子接触的新方式,即亲近他们的一种表现。治疗者的这种亲睦一旦为孩子所感知,孩子们虽说最初会摆出一副不容妨碍的敌对架势,但这种架势会逐渐消失,并转为主动等待治疗者的参与。因为在前一阶段,治疗者已基本上得到孩子的信赖。因此宜抓住这样的时机,积极地把孩子引入新的世界中去。对于这样的参与活动,治疗者应该慎重而勇于尝试。
然而,我们不要忘了,不管怎样快乐的新游戏,自闭症的儿童对它总是有着矛盾的心理,从自闭的世界中走出来,对孩子来说是不安的事。另一方面,如果新的游戏、新的接触方式确有快乐感,孩子自然处于矛盾状态。如果不安的一面强烈,孩子就会拒绝参与新的游戏。他们或忐忑不安地看着治疗者游戏;或在一边做他们的游戏,一边不时地瞄着新的游戏活动。治疗者看到孩子这种因不安心理而犹豫不决时,要积极引导他们进入新的游戏,使他们在新的体验中得到满足。当孩子享受到快乐感时,他们最终会接受这种新的活动的。
当然,治疗者引进新的活动类型,并非都会遭到孩子的拒绝。这一阶段,治疗者在游戏的水准上,以旧的游戏为核心,不过多地破坏孩子的快感体验,并且利用孩子与自己情感上的联系成功地把孩子导入新的游戏后,积极地使孩子体验到接触丰富多彩的外界的快乐,并使孩子体验到与治疗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有这样的事例,孩子最后对治疗者新的提案和活动显得极其关心。因此,在这一阶段,治疗者作为扩展孩子快感的人,在创造能为孩子认知的游戏上必须想方设法,能动地去工作,即扩大治疗者同孩子相互交流,这是这一阶段的中心课题。这一课题达成前,孩子的自闭世界只是与治疗者发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不连续的。孩子与治疗者快乐地玩耍时,会突然中断游戏,同时与治疗者所建立的现实关系也随即消失。但是,增加了新的相互接触点后,孩子与治疗者的联系在治疗中几乎不会被切断。莫如说,孩子会极其关心地注视治疗者的行动,或模仿治疗者的动作。此外,言语能力有缺陷的孩子,在这一阶段也会积极地模仿治疗者的口型、声音,出现一些话语,这是孩子的主体学习--对新奇事的关心,并开室眸行模仿,学习。
4.开启积极关心治疗者的心灵"窗口",鼓励与他人交流的意愿
孩子与治疗者共同完成新的游戏,其本身就开拓了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面,使他们的自我增加了柔软性,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发展。而且,它又能让孩子吸收他人提供的新的外界事象,代表着学习活动的开始。更重要的是,与治疗者的交流形式也得到不断的增加。因为治疗者会增加孩子的快乐感,所以孩子会放弃自我封闭的游戏形式,开始寻找新的游戏形式。而新的游戏形式不单是形式的变化,还是一种质的转换。换言之,治疗者发展了孩子的快乐感知,孩子们就将他视为自己世界中?quot;重要一员",再也不局限于特定的游戏,同治疗者一起体验种种活动,并从中发现更大的喜悦。
这一阶段,孩子的注意力放在同治疗者的交往上,积极地体验对人关系中的各种交流形式。比如,故意投掷玩具以察看治疗者的脸色;故意淘气地去做被禁止的事,以牵动治疗者的注意。此外,治疗者喝叫"哎呀……"等也使得他们乐不可支。这里,治疗者对孩子来说不仅是快乐玩耍的伙伴,而且是游戏中共同体验喜悦感情的朋友。概而言之,孩子开始把治疗者视作一个具有情感的人而予以关注,并积极地表现自己生来就有的撒娇感情。
当达到这种关系时,许多自闭症孩子甚至在治疗室之外也表现出积极地与他人交流的迹象。只是,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交流手段还未成熟,不被社会所公认。他们常常是敲打一下别人就逃开,或者拉一下感兴趣的人。他们的这种交流方式常常使那些还不能充分认识他们的人感到吃惊。
5.双方在感情、要求上的表达及其对抗
在前一阶段,孩子身上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活动迹象,如被治疗者批评时的心理活动、高兴而喧闹时的心态等。本阶段的课题是-如何展开这种感情活动,即如何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对治疗者的感情上。精神统合疗法中必须抓住的最后课题就是:帮助孩子去理解、共同感知他人的感情和意愿。
治疗者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感情,为了让孩子们理解这些感情,治疗者积极地向他们传达这些感情,这是极其重要的。而治疗者的这些感情,如果不采取放大的形式来表现,那么自闭症的孩子往往会加以忽视。另外,治疗者要敢于把"限制"的意志传达给孩子,即使与孩子的要求对立也在所不惜,这种"针锋相对"的形式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治疗方法。由此,孩子会因欲求受阻而"焦躁"、"愤怒"、"悲哀"等,这种感情有时表现得很强烈,实际是向治疗者表明其自我的坚持。在针锋相对的过程中,培育孩子让步、协调、调整自我的意识萌芽。但是,治疗者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支配孩子,使孩子服从自己。因此,为了不使孩子在与治疗者的针锋相对中陷入绝望,治疗者有时也作出部分让步。这种让步可以保障孩子与他人的快感交流继续开展。治疗者常常会怕与孩子的关系恶化,去回避孩子逆反的感情体验。但是如果治疗者同孩子建立了充分的信赖关系,这种"针锋相?quot;所产生的紧张感,最后却能导致"喜悦"、"快乐"的情感交流,而且孩子的这种喜悦感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同时,孩子们也能够理解他人内心世界所具有的种种情绪和感觉样式,从而注意到自己内在的情感和欲求,而这个"自己",以前只是处于快乐和竞争未分化的混沌之中。再者,孩子还会注意到他人也抱有与自己同样的情感,因而也许会树立起重视他人感情的观念。这期间,不仅是一种情绪性学习课题,孩子还要求治疗者做与自己相同的事,并从治疗者的活动中观察自己的活动并加以体验,从而调整自己的内在世界。
当孩子与治疗者的对等交流开始后,孩子有时会在精神上受到冲击,出现暂时退化的现象,如撒娇、纠缠,或者突然粗暴,显示出一些后退状况。同时,又会逐渐为了重新振作起来而强烈地坚持自己的要求。这一阶段一旦开始,孩子与治疗者在游戏中会出现角色分配、角色交替等情形。通过角色分配游戏,能够引导孩子对他人感情世界的理解,同时孩子也会主动地去学习一种重要的社会技术--协调。这可以说是"交流的深入发展"。
在治疗过程中,不管是哪一阶段,都充满了重重困难,其中有不少事例经过多年时间仍不能过渡到下一阶段。问题的核心在于,自闭症儿童对于他人感情的理解是需要长期培养教育的,这是一个极其困难而又关键的课题。这种对他人感情的理解,首先是在与治疗者、父母等成人的非常深厚的交流中逐渐培养起来,然后在与周围社会成人的交流中提高,最后是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这种顺序性,是由自闭症儿童与人交往机会的多少和深度来决定的。人际关系范围的拓宽,是自闭症儿童毕生都得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即使自闭症儿童对人关系范围的拓宽有了相当的进展,周围的人们仍要努力地帮助他们,以使他们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