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I融合课教学感悟
三月,春暖花开,却又乍暖还寒。一切生物都在生机勃勃地生长着,发展着。这是一个让人充满希望和信心的季节,在这个月里孩子又在一天天的进步,一天天的成长,作为老师的我有很多的感悟,想要一一道来。
以前看过一个小故事。妈妈带着女儿去喧闹的夜市买东西,四岁的小女儿不停拉着妈妈的衣角叫“妈妈”“妈妈”……妈妈不耐烦的吼了孩子,“叫什么叫?”女儿一下就哭了。妈妈惊讶地蹲下身来看孩子,这个时候她才发现,女儿的视线范围内全是人们的两条腿和黑压压的路面,母亲赶紧把孩子包起来。从此,只要女儿有什么问题,妈妈都会蹲下来问她:“宝贝儿,怎么了?”
从这个故事里我得到了教育孩子的真谛,一定要蹲下来和孩子交流,一定要以孩子般的心,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来解决孩子内心的困惑,这也和我们孤独症的其中一个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矫正孩子的刻板行为,不是简单的制止和喝斥,而是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融入他们的世界,再以玩伴的角色引导他们走出他们自己的世界。”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也尽量将这种感悟应用于实际。比如,小毅每次拿玩具时,都只是去端一盒积木,而且只是简单的排成一排,推倒,再去排成一排。我就在想怎么样能有效的利用他这种刻板行为,引导他往多层面去发展呢?我们刚好在蒙氏课上用穿链来讲多和少的区别,我就先假扮一个野蛮型的小朋友,将他刚摆成一排的积木抢走一些。他伸手来要时,我立刻说“老师的多,小毅的少。”然后问他:“要不要积木?”他立刻回答:“要积木。”我借机问他:“你要不要积木?”刚好练习“你”“我”“他”的转换,当他伸手要时,首先必须眼见看着我,然后必须说明“我(小毅)要积木”或“给我积木”。而在给的过程中,我则加重语调说“给你积木。”在和孩子一起玩的过程汇总,把人称代词的转换,视觉的持续性以及多和少的概念的区分融为一体,效果要比单独进行某一项训练好一些,而且孩子现在能体会到玩伴的乐趣。现在当我再去抢他积木时,他会主动看我眼睛,笑着说“我要积木”或“给我积木”,而不像以前那么急躁来抢我手中的积木,并且今天在我给他一个桥型积木时,他开始拿汽车积木和我换,说“给你汽车”。这也让我在充当玩伴的角色时,体会到惊喜和幸福。
还有一个深刻的感悟,“自然训练”很重要,也很有效。上个星期,志愿者们来为家长和孩子献爱心,在联欢晚会上,《感恩的心》音乐声一响起,小茗立刻跟随台上的哥哥姐姐表演起手语操来,而且那种认真的表情让我们大家惊奇:他平时并没有刻意去学,可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节奏感和模仿性呢?原来周一晨会时,他很喜欢站在一旁看着老师来做手语操,在这种自然的环境中孩子对手语操很熟悉,知道在何种背景下来看表演,所以才让我们惊喜。
在教孩子透视句“我想吃××”时,我想自然训练法应该比简单的句式强化更有效,就将孩子最喜欢吃的山楂片放在凳子上,和另外两个小朋友围成圆圈。我拿起山楂片问“谁想吃山楂片?”其中一个孩子大声说“我想吃山楂片!”我就给他一片,另一个孩子也大声要求,我将剩下的两片中的一片给了他,小雨开始着急了,旁边的小朋友提醒他说“我想……”小雨立刻大声说“我想吃山楂片。”这个方法果然比简单的教化更有效,它通过自然化的示范和孩子平时的喜好来使他在自然环境中主动表达自身需要,所以会在他以后的实际生活中更有效的运用。
虽然,这些领悟都略显浅薄,但都是我在教学中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希望没有错悟里面的真谛和内涵,也愿在三月里得到的这些感悟能为我们的孩子插上更有力的翅膀,助他们早日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