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I游戏
找领袖——团体游戏
一人做侦探,先暂时回避,其他人坐成一排,选出一个领袖随意做动作,其他人跟随做同样的动作。侦探进场观察,领袖要趁侦探没看见自己的时候变换动作,其余人员要尽量同步模仿来掩护领袖。
大风吹——团体游戏
一人站在前面当魔鬼,其他人面对魔鬼做成一排。魔鬼先做刮风的动作和声音,并说:“大风吹——”其他人齐声问:“吹什么?”魔鬼:“吹——×××的人。”被说到的人要赶紧站起来换个地方坐,慢了就会被魔鬼抓住。如没有人被抓住,则游戏继续;如被魔鬼抓住,换被抓者当魔鬼。
“×××的人”:性别、头发长短、衣服眼色、年龄大小等可以用来作为定语。
口香糖——团体游戏
一人当老师,其他人做口香糖。老师发指令:“口香糖——”口香糖们齐声问:“粘什么?”老师回答:“粘——墙壁!”则口香糖们要争先用手贴到墙壁上。最后一名接受惩罚。
口香糖粘的东西可以是任何物品,包括家具、房屋、电器、人体部位等。
老师说——团体游戏
一人当老师发指令,其他人当学生做动作。老师的动作指令前面有“老师说”几个字的时候,学生们都要做相应的动作。如老师的指令前面没有“老师说”几个字的时候,学生们就不能做动作。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做了或做错动作的都要接收惩罚或改由他来做老师。
一起倒下——二人游戏
发出指令后,两人同时倒在懒骨头椅或床垫上
1、原地倒下
2、移动一段距离倒下,保持动作的一致性。移动的方式包括:快跑、慢跑、走、小碎步走、高抬腿走、跳走、边走边转圈、蹑手蹑脚走等。
3、改变角色,由孩子发指令并作为动作的主导者。
大鲨鱼——双教练法
父母装成两条大鲨鱼,距离孩子一段距离。孩子只能用眼睛来定住鲨鱼,他看着谁谁就不能前进。父母轮流向孩子逼近,到达后装作要吃掉孩子的样子,一起挠痒痒嬉闹。
躲避球——双教练法
父母相隔较远距离进行传接球运动,孩子站在父母之间观察。事先约定开始攻击的手势,如有人发出这个信号,则表示这次要用球攻击孩子,孩子应马上进行躲避。
如有玩伴,则攻击者眼睛看着谁,就表示要攻击谁,没被看着的孩子则不用躲避。
推杯子——动作调控
在桌上划定目标区域,将一个杯子(也可用其他道具代替)从起点处推出,推到指定区域内为成功。
杯子可以是空的,也可以装物品,装的东西可多可少,不断调整杯子的重量,推杯子时的力量调控也不一样。
注意最好不要用易损坏的玻璃杯,杯子里装的物品一旦洒落要易于收拾。
撞车游戏——动作调控
两人相隔一段距离相对而坐,在中间圈定一个区域范围作为撞车地点。发出指令后两人同时推出小车,力求力量和速度一致,小车在指定区域内相撞则表示游戏成功。
这个游戏需要的调控技能很高,双方都要想办法去接近对方的节奏和速度,需要很多次练习才可能会成功。
孩子躺在懒骨头上(或者被子什么的,当然要放在地板上),我来转,转几下(次数不定)同时说转转转停,等待孩子通过互动来继续活动,如果你要训练目光注视,那么他看你了你就夸张地表扬,并且继续转,如果你要训练语言,那么他说了你想听到的话了之后再继续。
你自己先躺下来看看哪些东西他可能会看到,可能会分散他的注意力,减少它们或者遮挡它们;并且孩子要喜欢这个游戏才能做下去;停的时候给他尽可能长的时间来反应,不要着急提示,即使是提示,也要尽量间接,通过表情、手势提示比较好,孩子肯定会反应越来越快的;如果孩子在经常注视你,那么你就别停下来。
我自己体会了一个例子。比如,给孩子吃苹果,最简单的做法是:
(1)端过水来,给孩子洗完手,然后把苹果给他吃。
我们改进一下,变成:
(2)和孩子说,我们先洗手,然后再吃苹果。让孩子自己走到洗手台,让他自己开水龙头,自己洗(过程中有不会的,帮他)。然后,给他吃苹果。
进而,还可以演化成:
(3)和孩子一起削好苹果,然后在他要吃的时候,故作惊讶地说:宝宝的手真脏,我们先洗手吧。然后洗手。
再复杂化:
(4)洗完手之后,对宝宝说,我们削好的苹果在哪里啊,你自己去拿来吃吧。或者和他一起找到,然后和他一起高兴。
再复杂化:
(5)吃的时候,让他喂给家长吃一口,他自己吃一口。如果孩子有一定参照能力,家长可以用嘴来示意这一口应该让谁吃。期间当然可以用夸张的表情来鼓励孩子做对。
用足够的耐心来理解孩子在这些过程中是否感到有一种动力在促使他说或做,如果是,这些活动就肯定有价值。我想,这就是灵活的训练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