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教学在随班就读自闭症儿童青春期教育中的尝试
摘要:自闭症学生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已成为我国发展特殊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随班就读自闭症学生在课堂学习与日常交往中常常存在很多行为问题,而青春期性行为异常时自闭症学生行为表现的一个方面,因为道德行为规范意识低,自控力差。有玩弄外生殖器的行为,甚至不管场地、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性行为异常表现日趋明显。并且出现了喜欢袭击、抚摸、亲近异性同学或教师的现象。本研究将会采用结构化教学模式,针对随班就读自闭症儿童的青春期问题进行教育,使得他们在随班就读过程中提高道德行为规范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加强自闭症学生的正确表达能力,培养了自闭症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
(一)科学意义:
自闭症儿童,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儿在正常范围,但大部分患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自闭症儿童各年龄段的异常表现不同。一般来说,2~5岁自闭症儿童有社会关系障碍 、语言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动作。6~12岁自闭症儿童在社会交往行为和社会关系理解这方面的缺陷是最为明显的特征。12~15岁少年期自闭症儿童的冲动和破坏性行为被视为危险行为,其中攻击性和自伤性行为常见于退化的孤独症少年,大约10%~20%继续退化,其余的经过一年多时间后开始好转和变得平静,另一问题是随着性成熟女孩开始来月经,在父母指导下自理不难。男孩中少数有当众手淫和暴露生殖器,以及触摸别人的生殖器等。从自闭症儿童发展特点来看,我校即将升为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自闭症儿童,性行为异常已经表现得日益明显。青春期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这个研究不仅仅对自闭症儿童有意义,对与其一起学习生活的家长、教师、同学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应用前景:
目前,青春期教育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生理发展的规律和大致时间与普通儿童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由于其心理不成熟,自我意识较差,对行为缺乏自控能力,且容易冲动,认知活动方面有一定的障碍,从而造成身心发展的不协调,并且这种不协调随着生理的日益成熟而逐渐加重,在青春期阶段表现尤加明显。从这个角度上说针对自闭症学生的青春期教育更应引起家长、教师及全社会的重视。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数量以智力残疾为最多,占71.71%;其次是听力残疾和视力残疾,分别占22.35%和5.95% 。随班就读是中国政府在解决自闭症儿童入学问题方面采取的一种教育政策,实质上是全纳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一种体现。现在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但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学生几乎没有理想的表现,有些自闭症学生进入普通班级后因缺乏必要有效的支持而出现“随班就坐”或“随班混读”现象。随班就读不是简单地将自闭症学生安置到普通班级,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但需要经费、设备、人员等方面的条件支持,而且需要根据自闭症学生自身的特点来采取有针对性的语言教育教学策略。尤其是自闭症儿童到了青春期,更加需要正确的引导。但是,对于现在的教育水平来说,尚未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教育。无论是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还是随班就读工作者都在努力找到一种适合随班就读自闭症儿童青春期教育的良方。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中国对孤独症的研究起步较晚,大范围的调查研究还没有开展,所以对其预后和青春期出现的情况还没有详细的记载和描述。在日本对青春期自闭症的研究揭示了其预后的不良。据日本儿童精神医学学者中根晃对187例18岁以上的孤独症患儿临床追踪观察,约有70至80%#p#分页标题#e#的患儿预后不良。
自闭症儿童的症状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形式和程度的改变,但是核心的社交,沟通和社会适应能力障碍仍将持续存在。目前国内可以接纳和安置大龄自闭症患者的机构寥寥无几,从事专业的养护及就业系统几乎是空白。现有从业人员背景不同,层次不一,提供的服务水平机构也参差不齐。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多采取ABA行为分析训练,但是在随班就读教育中,很少有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进行长期的自闭症儿童青春期跟踪教育。
(四)水平和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上对自闭症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语言教学模式、个训教学模式、结构化教学模式、综合教学模式,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史考布勒教授等人(Eric Schopler &Robert Jay)自一九六六年起累积了二十年来的临床经验与研究,以儿童的生活自立为目标综合了诊断、评量、早期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教师家长的研修,以及职业教育等,发展出的一套 “自闭症及有相关沟通障碍儿童的治疗与教育计划” (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for Autistican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简称TEACCH )。该计划是通过家长的参与和社区的配合,把结构化学习由课题扩展到家庭及社会。自闭症儿童除了在接受TEACCH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之前,必须接受PEP测验, 根据PEP评量结果和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发展迟缓以及普遍呈现不平衡的成长现象,为每个自闭症儿童设计的是一套适合个别需要的教育计划 (IEP)。这种结构化教学的设计是活用儿童的视知觉优势,以弥补其本身欠缺处理环境情报的理解能力和抽象能力的基本问题。采用视知觉优势以辅助教学的方法颇多,TEACCH 计划的特点主要是采用视觉清晰、视觉重整、有规律的工作惯性及视觉指令等方法,使孤独症儿能够进行有效率的学习 。我国大陆很多报道中提到的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实例。笔者发现他们真正在随班就读种取得成功的却没有一例,本研究就是想通过结构化教育让自闭症学在随班就读中获得更好的教育,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铺出一条较平坦的路。
(五)学术思想
1、结构化教学是指导者安排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环境,并尽量利用视觉提示,透过个别化学习计划,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个人工作系统和习惯,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以便融入集体和社会。指导者在选取TEACCH的计划内容以便设计个别化教学计划时要以PEP测验结果,作为观察日常问题行为和设计教学计划的参考以及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基准,对各个孤独症儿童的整体发展与症状问题有个全面性的认识与了解;要从日常生活出发以促进儿童自身的适应能力为主,正确认识儿童的缺陷以促进儿童的技能;采用认知理论和行为分析理论,进行结构化教学(Structured Teaching)。
2、皮亚杰大的认知理论,皮亚杰是第一位系统考察儿童道德规范形成与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他在《儿童的道德发展》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儿童对弹子游戏规则的态度变化。学前儿童对规则极少关注或缺乏意识。18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巴恩斯用问卷法研究儿童惩罚观念的发展。研究表明:成人对儿童的惩罚,儿童总认为是对的。任何对规则的违背必将受到惩罚。皮亚杰称这一时期的道德为“他律道德”阶段。大约在9~12岁左右,儿童开始认识到社会规则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种可以改变的社会契约。对权威的遵从既非必要,也不总是正确的。违犯规则并非总是错误的,不一定非要受惩罚。儿童判断他人行为时开始考虑到动机与情感的问题,试图寻求一种更为公正、平等的公理。这一时期的道德,皮亚杰称之为“自律道德”。 这种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转化,反映了儿童对社会规范的学习与内化过程,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权威、偶像#p#分页标题#e#作为中介媒体,进而逐步摆脱这种权威,形成道德自我,即完成由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变为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立主体自身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
3、应用行为分析:以操作制约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更易学生的行为。按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减或改善因自闭症征状而引致的不当行为。学习动机及意愿低落.由于自闭症学生之特质和一般学生极为不同,许多行为改变技术不见得有效.教师须找出特定方法来增强学生之学习动机.所有正面及负面后果应有强烈对比,学生才能习得因果关系。
4、多数自闭症孩子到青春期由于身体内分泌变化,他们往往不会表达躯体变化的不适,加上心理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行为举止表现幼稚,容易冲动,感情脆弱,缺乏高级意志,自控能力差,往往采取一些不切实际的表现,如在公共场所、大庭广众面前或躺在床上反复摩擦生殖器,出现夹腿,满头大汗,面部潮红,两眼圆睁,生殖器勃起,达到性快感。在异性面前不会掩饰自己,无羞耻感,当众脱裤子大小便或裸体,引起别人的注意。女孩子来月经也不会回避父亲,洗澡后在客厅里走来走去。有的男孩见到年轻漂亮的女同志,想去与人接触,但方式不对,去摸人家丝袜、头发、或莫名其妙关注人家是否系皮带等等。经常在公共场所被别人误认为是“耍流氓”受到别人的唾斥,但他们丝毫也不会表示歉意。有些家长为防止孩子惹事,反把他们锁在家中,不让他们出门,这样更加重了他们的孤僻性格,使他们远离社会,远离人群,社会功能逐渐出现退缩。因此早期治疗,减少致残率,也是各国学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六)立论依据
自闭症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低在青春期阶段,正常的青少年能用各种方式将自己的苦恼、疑虑向朋友、师长倾诉。但自闭症学生由于本身的言语表达能力差,与人沟通交往的意识淡漠,不知如何将心里的困惑讲述出来,这样就会引起他们在情绪、情感方面及表达方式上出现错误。自闭症学生的需要发展不协调,低级的生理需要占主导地位,而高级的精神需要发展迟缓。他们没有学业负担,所有的思维活动都停留在自我和周围感兴趣的事物上,很少顾及到他人。但同时他们也有着强烈的自主、独立的意识,不愿意再一味的接受他人的指令。这种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之间的差距,就造成了他们表现出一些偏差的言行。
随着自闭症学生年龄不断增长,当我们为自闭症学生的进步而高兴时,发现用以前的方法教育、帮助他们,他们不再接受。这些孩子开始愿意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吸引外界注意;有意摆脱,反抗外界的教育;自控能力减弱、情绪易变;开始关注异性,愿意与异性接触。这些十几岁的自闭症学生自尊心增强,自理意识开始萌发。这一切都表明他们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在这一阶段他们与正常青少年一样有着生理、心理的变化。
自闭症学生对青春期身心变化的无知及其自控能力方面的缺陷阻碍了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也严重干扰了他们周围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展开针对自闭症学生进行的青春期教育,分别给予正确的辅导。我们要走在学生发展之前,帮助自闭症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变化,帮助他们养成青春期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特色与创新之处
1、关注随班就读自闭症儿童的青春期教育。
2、采取结构化教学模式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李雪荣主编,《现代儿童精神医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
2、Gullone E, Cummins#p#分页标题#e# R A, King N J, J Intellect Disabil Res 1996 Jun; 40(Pt3): 227-40
3、银春铭主编,《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6年
4、Heiman T, J Intellect Disabil Res 2001 Dec; 45(Pt6): 526-34
5、Molteno G, Molteno C D, Finchilescu G, et al, J Intellect Disabil Res 2001 Dec; 45(Pt6): 515-20
6、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
7、 张福娟,江琴娣:《游戏与学龄前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6期。
8、张福娟,陆莹:《谈弱智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教学法》,《中国特殊教育》2002年第1期。
9、朱丹,曹中平:《残疾儿童的游戏特征及基于游戏的干预策略》,《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第6期。
10、谢颂雯:《对学龄前智力落后儿童游戏的思考——兼谈感觉运动统合疗法的游戏性》,《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第2期。
11、 张勃:《试说儿童游戏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9卷第6期。
12、毛颖梅:《游戏治疗的内涵及其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10期。
13、王天苗:《学前特殊教育课程——检核手册》,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组印行中华民国八十九年六月。
14、郑哓边:《心灵成长》,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谢军:《3~9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第4期。
16、杨丽珠、宋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第1期。
17、但非:《游戏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第1期。
18、何文明:《三类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