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分析疗法在儿童自闭症中的作用
对儿童自闭症和其他发展性障碍的行为干预方法包括行为教育法和行为矫治法。这是两个有着相对区别的不同方面。前者注重予对适应性技能的系统培养;后者则侧重于对问题行为的矫正和治疗。
行为心理学在近二三十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功能分析方法的提出以及实际应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突破。由于实践业已证明功笼分析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治疗的效果,故而有许多国家与地区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明尼苏达以及华盛顿等州,都有政府法令规定功能分析方法在特殊教育和行为治疗中的必要性。儿童自闭症的教育与治疗当然也不例外。
形象地说,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犹如汪洋大海中的冰山之尖,在这类似冰山之尖的问题行为之下隐藏着许多可能的原因和功能。而功能分析,就是通过对环境条件、个人历史及其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考察而达到对问题行为的原因和功能的理解。进而,为缓解问题行为而挺供有效的途径。而这.也就是功能分析方法的本质所在。本章将对功能分析方法的概况予以介绍,进而对影响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四种主要的功能进行分析,最后对基于功能分析方法的发现而制定行为干预方案的程序作一描述。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功能分析方法的概述。要对功能方法作一个筒要的介绍,可以从理论基础础、操作方法以及分析结果这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功能分析,顾名思义.就是要理解行为的功能或目的。从而,其重要的理论前提.是肯定每一个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功能在这里又可理解为目的或动因。即使是古怪的行为,其实对行为者来说也有其功能和价值。心理学家的任务,在于通过分析来理解这种隐藏于问题行为背后或“冰山之尖”以下的功能和目的。举例来说,一位自闭症孩子由于在语言方面存在着障碍而可能借助于自伤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某种要求,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如果通过功能分析方法能理解孩子自伤性行为的目的在于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得到帮助,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许就在于教之以更佳的表达要求的方法。作为行为心理学,功能分析方法的另一个理论前提,则是强调对于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的重视与分析。而心理学家的又一个重要任务,在于通过分析理解并且控制影响问题行为的环境因素,从而达到减少问题行为的目的。
功能分析的具体操作方法,有许多不尽相同的表述和实践。如果从求同存异的角度说,功能分析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分析和实验分析。以观察法为例,一般的要求是把一个特定的行为放到前因后果中作系统的观察,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掌握行为发生的规律性和引发行为的远期与近期的变数,以及该行为对于行为者的特定功能或行为由以发生的目的因。例如,自闭症孩子中最常发生也最令人困惑的可能是其自我刺激性的行为。这种貌似古怪的行为其实有可以理解的功能和目的,如求得内心平静或感官满等。假如对一名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观察的结果数据表明,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比较嘈杂的环境、有陌生人的出现、在作息安排上承前启后的时刻以及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则可假定其自我刺激行为的功能是减少紧张和求得平静。相反,假如孩子自我刺激行为的发生经常与其独处一隅、无所事事、生活乏味相联系,同时当孩子在参与其他活动时则其自我刺激行为就会减少甚至完全消失的话,那么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的功能很可能是追求某种感官的满足。
除了专业人员的直接观察之外,通过专业人员与其他看护人员的谈访还能得到间接的观察数据。另外,使用有关量表也是一种获取观察数据的方法。例如“行为分布图表”就是对与问题行为有关的影响条件进行分析的一个工具。而“行为动因量表”则是临床上常常使用的一种对问题行为的功能进行分析的工具。此外,以下的所谓“ABC简表”,也是一种有助于功能分析的工具。
在使用这一简表时,评估者首先要在左边一栏中对时间幅度进行规定,如每小时为、一个时间幅度。其次要对每一时间幅度发生的问题行为(Behaviors)及其先行事件(Antecedents)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进行记录。然后通过对所得数据加以分析而探索关于行为的影响条竹和功能作用。
观察方法有其特有的优点和局限。这种方法能使专业人员花费较少的时间而得到比较客观的数据。而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往往能揭示问题行为的原因。从而有助于干预方案的制定。但是,使用观察方法所得到的相关性(Correlation)与因果性还不完全相等。而且,观察方法很难对付有些与行为功能不相干的因素如看护人员的主观条件等加以控制。
在进行功能分析的过程中,系统的观察能够帮助形成假设;而实验方法的使用则可证实或推翻这种假设。在对自闭症孩子行为评估的过程中,实验方法主要包括转换法和撤销法。转化法要求治疗人员有计划地设计布置不同的环境条件,让自闭症孩子在不同的时间中处于这些不同环境中。如其行为依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则行为的功能更易于理解。例如Kennedy(1994)实验中,研究人员试图理解任务的难度和老师的关注对于患自闭症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影响并进而了解这些问题行为的功能。研究人员为此设计了四种不同的条件:高难度高关注、高难度低关注、低难度高关注、低难度低关注。通过反复的比较和对所得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人多数被试在工作难度教高的条件下表现出的问题行为要显著地高于其他任何条件,而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老师关注程度的高低对这些问题行为没有显著的影响[5]。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自闭症学生问题行为的功能在于抵制与躲避困难的任务。
另一方面,撤消法与一般科学方法论上所说的ABAB设计很相似,其中A指的是基线状态或没有干预,而B是指特定的干预、使用撤消法的目的就在于确认不同条件与孩子行为的规律性联系。例如在Rincover等(1979)的实验中,被试的四名自闭症孩子都表现出重复性行为。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有的孩子在桌子上不停地转盘子。当研究人员用毯子把桌子蒙得严严实实的以至在桌子上转盘子再也发不出声响时,孩子转盘子的行为就趋于减少乃至停止。在研究人员又从桌子撤除毯子从而回到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时,孩子又在桌子上不停地转起盘子。而当研究人员再用毯子把桌子蒙严之后孩子转盘子的行为又停止了。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人员确定自闭症孩子的重复性行为的功能是获取听觉感官的快乐,属于自我刺激的行为。这一认识为矫正自闭症孩子的重复性行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实验方法的长处是,它能非常清晰地显示问题行为的功能和原因。从而,实验方法的结果能为行为干预提供有效的方法。而其局限在于要求教者有很好的方法论基础和投入较多的时间到功能分析的过程之中。有时,因为对成功的干预条件的撤消,还有可能产生一些职业伦理的问题。因此,专业人员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操作规则,如事先获得患者家长的同意等等。
最后,功能分析方法的结果,在于获得关于影响和控制儿童行为的有关条件的信息。自闭症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能以许多变数为基础。从主要方面来说,功能分析方法的使用及其结果,意在提供关于行为的如下信息。
第一,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有很多时候,环#p#分页标题#e#境的嘈杂程度、人群密度以及室内室外等,对儿童行为都会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例如,有些嘈音较大的环境会引起自闭症孩子重复性行为或者逃避行为等,而如果让自闭症孩子带上有音乐的耳机就会帮助他们克服这种不快的刺激。
第二,诱发行为的先行条件。在这些先行条件中,有的是与一定的外界结果联系在一起而起作用的。例如,上课的铃声预示着一定的课程和任务等等,而这些有特殊意义的先行条件可能诱发有些自闭症孩子的问题行为。另外一些先行条件,则是通过孩子的身体感受而影响他们的行为的。例如,孩子的牙病和皮肤病会导致他们的自伤性行为等等。在功能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对此特别注意。
第三,维系行为的内外结果。进行功能分析的人员不仅要注意自闭症孩子的行为,还要注意他人对这些行为的反应及其效用。例如,当孩子大发脾气或者有自伤行为之后,家长是否总是细声细气地安慰,或者随即把孩子抱起来以让他们高兴。不管家长心里是如何考虑的,对孩子问题行为的这种反应,很可能是维系这种行为的外在条件之一。而维系行为的内在结果,往往是指由问题行为给自闭症孩子所带来的各种感觉信息和感官刺激。
第四,行为发生的时间规律。在许多自闭症孩子那里,问题行为只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阶段。这一信息对了解行为的功能和制定干预的方案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把这种时间规律和在此时间阶段中的其他变数结合起来分析,往往可以看出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功能。例如,有的自闭症孩子对于变化很不适应。所以,他们的问题行为往往发生在早上从家里到学校的过程,或者下午从学校回家的阶段。教者在掌握了行为的这一时间规律和可能的行为原因之后,显然就应该把干预的重点放在帮助孩子提高应付过渡阶段的能力之上。
在对功能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操作方法以及分析结果作了介绍之后,下面一节将对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几种主要功能作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