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好转只是时间问题
和孤独症的孩子分享孤独
被掐着
却装作一脸笑容
[童童是个4岁的男孩。他来上的第一课,就把杨琳琳老师狠狠地掐了一下。忍着痛,杨琳琳将童童的双手规矩地放好。她知道,只有不去理会童童的行为,才会让这种下意识的动作逐渐消失在童童的世界里。童童妈说,这毛病改不了,童童掐过楼下好几个小朋友。可两个月后,童童的小手再也没惹过事儿。]
孤独症孩子
连句长话都懒得说
“蚂蚁,爬,毛驴、兔子,茄子、苹果,有电视……”6岁的萌萌指着自己完成的手指画,生硬地对老师说。
萌萌画的是自己的家。那是农村一间普通的小房子,两个房间各有一台老式电视,“头”上还有两根天线。房前养了兔子、猪,还有毛驴,菜园子里已经长出了各种果蔬,时常能看见小蚂蚁爬来爬去……可是她只沉浸在自己的精彩世界里,不会对别人讲述自己的家,就连一句长句都懒得说。
谁也不知道,萌萌为何成了孤独症儿童。她年轻的父母说,萌萌原来从不说话,也没有情感,给她一个球,她会玩儿一天,可你和她说一天,她都不会理你。直到半年前,有些人强行走进她的世界,萌萌才逐渐学会了问候,可以和小朋友拉手,愿意分享自己的画。
木然的样子
让大人心底都发凉
在辽宁省残疾人康复中心5楼的孤独症科,有很多和萌萌一样的孩子。走近他们,宛若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这些孩子有的在不停地拍篮球,有些趴在秋千上来回荡悠,还有的趴在大球上,双腿被家长拽来拽去……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只有两岁多,最大的也不过8岁。
看着一张张稚嫩可爱的脸,你会忍不住给他们一个微笑,甚至想去碰触那圆乎乎的脸蛋,可他们木然的样子,却让人心底发凉。“大宝,该上课了。”思绪被这一声清脆打破,回头一看,正是“个训”教师杨琳琳。
杨琳琳的教室是一个3平方米的靠窗小屋。里面摆着两个约有10厘米高的小板凳,对于身高将近1.65米的杨琳琳来说,这样的小板凳,坐上没10分钟,两条腿就会有酥麻的感觉。就在这里,她每天要和9个孤独症孩子打交道,幸运时,孩子会很配合地交流,和她击掌庆祝;也有时,她的胳膊被掐得一片红肿……
腿还在麻着
就开始了下一堂课
“看着老师,不许朝别的地方看。”孤独症孩子的注意力特别不集中,这样的一句话,在半个小时的课堂上,杨琳琳要重复不下5次,而且还常常要用手摆正孩子的小脑瓜。
“老师,再见!”杨琳琳的课在大宝机械的“再见”后结束了。课程只有半个小时,如果时间再长一些,孩子就坐不住了,他们会烦躁,会用哭来发泄。5分钟后,杨琳琳还没放松好双腿,甚至连卫生间都没来得及去,下一个孩子就走进了教室。
全班学生都是铁杆粉丝
文艺二校一年十二班班主任 王丽彬
“打竹板,笑开怀,高高兴兴走上台。今天不把别的表,夸一夸咱王老师……”这快板是文艺二校一年十二班班主任王丽彬的学生创作的。
教书19年,王老师说,自己最大的成就就是拥有一批学生粉丝。且不说以往带过的学生,现在班里的35个学生都是她的粉丝。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很多孩子一时半会儿还很难适应。王丽彬是一点点地教。看到孩子踩着裤脚走,就帮着提提裤子;哪个孩子的辫子散了,就重新梳梳;哪个孩子流鼻涕了,她赶紧给擦擦。开学以来,班里的35个学生从原来的怕老师,渐渐变得爱和她亲近。
对于王丽彬来说,粉丝团的和睦更重要。她向来主张让每个孩子都融入集体,得到锻炼,拥有自信。就拿以往的文艺汇演来说,孩子都想上台表演,但名额有限,其他班级就是选“好”的上,可她的班从来不差一个两个的,通通上场。按她说的,荣誉是大家的,每个人都需要参与。她相信,只要给孩子机会,他们一定会拿出最好的状态。本报记者 刘宏伟 实习生 侯爽
朝阳一校六年八班班主任 孙丹
为了带好学生,孙丹迟迟没有要宝宝,还对婆婆撒了两年的谎。这样做值吗?朝阳一校六年八班班主任孙丹说:“值,谁让我这么喜欢他们呢。”
新学期开学,孙丹又开始忙活自己的38个学生。几天下来,她的嗓子又抗议了,哑得难受。其实早在2009年,她接四年级新班时,医生就已经警告过她:“声带的息肉太多,需要禁声一年,再配合中药治疗。否则嗓子会坏的。”可一转眼两年多,孙丹只去做了几次针灸,她的嗓子大半年的时间都是哑着的。
提到家人,孙丹一再强调没啥说的。婆婆却有话说,结婚这么长时间了,也该给家里添丁进口了,顶多再等一年啊。每到这个时候,孙丹都会给婆婆一个笑脸,说:“还没适应呢,先磨合磨合。”可这一磨合就是两年。孙丹心里到底咋想的,只有爱人知道,就是把这个班带到毕业。本报记者 刘宏伟 实习生 侯爽
孤独症好转只是时间问题
唱着歌
心里却丝丝地疼
[游戏交往课上,10多个孩子组成了一个新班级。宋亚楠一会演示着摸耳朵转圈,一会摆上了10多个板凳,一会教孩子投球。半个小时下来,宋亚楠直冒汗,孩子们却面无表情,就连机械的模仿都走了样。“慢慢来,一切都会好的。”宋亚楠说,这样的孩子她带过几十个,她相信改变只是时间问题。]
孙子上课 奶奶帮忙
“老师好,老师好,吴老师你好。”5楼的走廊里,传来了简单的钢琴伴奏和不太整齐的歌声。
就在一个教室门外,五六个家长向门内探头。“宝宝,离航航远点,他掐人。”听到这话,一位奶奶再次握紧了孙子的双手。就在刚进教室时,航航还一个劲儿地喊奶奶,可没想到奶奶刚在他旁边坐下,他却对着奶奶的脸使劲地掐了一下。“没原因,几个月大时就这样。”奶奶一脸的无奈。
“摸耳朵,左手摸摸左耳朵……”吴娇带着12个孩子边唱边演示,航航的每个动作却都是奶奶帮着完成,他的两只手甚至一直蜷缩着,只是胳膊在机械地运动。他的注意力又转向了窗外,甚至白墙。“航航,看老师。”吴娇心里清楚,这样下去,航航的课就白上了。所以她时不时地提醒着奶奶:“奶奶,让他自己做,您得学会放手,要不然他总也学不会。”奶奶放手了,可总会忍不住再去帮忙。
每个变化 都是惊喜
“左手手铃、右手棒槌,跟着老师做。”吴娇坐在前面指挥着,一直带着让人温暖的笑容。她所带的这个班已经是学前班了,可12个孩子,大多数还跟不上节拍,甚至一些规定的坐姿,孩子们也难以稳当地完成。稍微休息一下,12个孩子就各忙各的,其中还有两个小朋友像哥俩似的熊抱在一起。对于吴娇来说,这些孩子的进步她都看在眼里,她甚至感到很欣慰。曾经他们连拉手的简单动作,都要躲躲闪闪,更何况是搂抱着呢。
“和他们在一起,每一个变化都会让我惊喜。真的,原来,我的成就感就是这么简单。”吴娇的每堂课,都和孩子们同坐在地垫上。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半个小时的课程里,她要弹钢琴,放录音机,拿手铃、棒槌、响板等等。
中了魔法 等待唤醒
临下课时,吴娇会让所有的孩子手拉手围成一圈,随着音乐转动。就在这时,6岁的天天突然变得很兴奋,一下子跑到大家中间,做着各种莫名其妙的动作,可随即迎来的就是妈妈的踢打。吴娇有些急了:“你别打她啊。”再看天天,好像没有太大的痛感,不哭不闹地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和小朋友们拉起了手。
吴娇说,她特别懂天天妈的感受,可孤独症的孩子就像是被施了魔法的天使,她原本就很难兴奋,或许每一个突然的举动都是潜质的一种表现。“我在逐渐唤醒天使,让她能够和常人一样交流,可家长的那种痛苦,外人是无法#p#分页标题#e#体会的。”吴娇说,有时,她和12个孩子一起唱歌时,心里却总会有丝丝的疼,不仅是因为眼前这些中了魔法的小天使,也为那些在内心深处哭泣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