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分析一二三
为什么许多孩子通过阶段训练后,在家长提示下能主动表达,但在自然环境中却不能有意识主动应用自己所掌握的内容?
案例:小鱼,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均已具备,但在生活中主动表达的主动意识太差,必须在他人提示下或提问下才能表达。
通过上课时有意给小鱼做了测评,发现存在的问题。随着情景的变化,孩子的视觉观察与思维及语言统合能力太差,因此才会出现以上现象。
具体测试哪些表现说明孩子视/思/动不统合呢?
例如:
我写字时诱导孩子表达“阿姨写字”;转换情景——打电话,让其表达时他仍然会说“阿姨写字”,及时矫治“阿姨打电话”。我再次变化场景——玩球,他却说“阿姨打电话”。虽然他能看到正在发生的情景,但是思维还停留在前一个情景中。
解决策略:
给孩子在短时间内转换不同情景让其能在诱导下主动表达。如情景阿姨写字/阿姨打电话/阿姨玩球/阿姨吃苹果等,进行交替性转换,这样回合式连续操作,使其在此过程中的视/思/动统合能力得到提到,同时说话的主动欲望得到相应改善,最终在生活中灵活应用。
在给孩子干预训练时,孩子在此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良的行为反应,此时老师/家长的提示语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反应的正确率和做事及注意力的持续性。
如,孩子在拼图的时候,注意力不能持续性集中,放完一块拼图之后孩子的眼神就会分散。老师/家长此时应该在孩子放下第一块的同时,提示语“拿/放”一定要跟上,孩子就会放完之后继续拿拼图,注意力保持。
在学习认知,选择物品或者指认图片时,当孩子听到指令后他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很准确的。此时,老师/家长必须敏锐,观察孩子的第一反应,如果第一反应正确,老师/家长即时给予肯定,让孩子增加自信。如果第一反应不正确,老师/家长也不能大声制止,而是即时协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切记不能重复发指令!
如果做不到以上原则,孩子就会出现以下现象,只要老师或家长发第二遍指令,就认为自己做错了,马上改变反应。
如何提高孩子的听觉记忆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康康的认知能力、仿说能力(视动协调)都已具备,但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haii的听觉记忆(听觉广度),听动协调能力。否则孩子很难从视觉仿说阶段向听觉仿说阶段过渡,最终会使孩子在自然环境中与他人对话的能力受到影响。
例一:谁接你回家?——爷爷接我。
接你去哪里?——接我回家。
你想谁了?——我想妈妈。
想妈妈了怎么办?——打电话。
打电话说什么?——妈妈我想你。等等
要求:孩子靠听觉回答问题。
目的:锻炼孩子的听觉广度,听动协调能力。
例二:复述数字、短句、儿歌
当孩子进入下阶段训练,内容先从生活化开始练习。
如:我要吃饭、我要玩、奶奶盛饭、我吃米饭、帮我洗脸等。
目的:听觉广度,听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