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与自闭症幼儿社会性互动的表现
音乐治疗与自闭症幼儿社会性互动的表现
宋鸿燕
淡江大学通识与核心课程组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音乐做为治疗的媒介以促进自闭儿社会性互动的表现。本文以两名自闭症幼童为研究治疗对象,其中一位比较主动但不一定与治疗者配合(K),另一位则较倾向被动且孤立(C)。治疗者针对自闭儿所缺乏的社会性互动,利用音乐所提供的治疗环境,使幼儿能够表现出与治疗者以及同侪之间的互动。在治疗期间,每周由治疗师与英教老师(新加入)针对前一次的上课反应设计延续性的主题。初步结果显示:两名自闭儿无论是在眼神接触、与他人共同敲奏乐器的互动行为、以及正面情绪反应皆较以往频繁。音乐对于自闭儿社会性的启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音乐治疗的实施可能因不同类型的自闭症者,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效果。治疗者建议,以主题式的音乐活动进行治疗对于自闭儿的社会性互动应是非常理想的。
前言
自闭症因病理与行为表现的特征可分成「疏离群」(Aloof group)、「被动群」(Passive group)、「主动但怪异群」(Active but odd group)以及「孤独者」(Loners)等四类(Wing, 1997),各类型自闭症者显示不同程度的社会互动、沟通、想象能力与行为等发展障碍,在本研究中,两名自闭症幼儿依其所表现的自闭特征则可分属被动群(C)与主动但怪异群(K)。研究者依照个案的独特性,分别以适合个案的活动主题进行音乐治疗,预期藉由音乐活动引导过于主动者我行我素的行为,也可以因为音乐所提供的环境,促进被动者的互动程度。在活动进行中音乐也可舒缓两位幼儿的焦虑感与排斥参与活动的行为,而乐器本身则提供自闭儿与他人之间建立社会性互动的机会(Davis, 1992)。
本文中的两名个案在治疗初期所显示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可由「音乐空间」的形式呈现,所谓的「音乐空间」即治疗者与接受治疗者之间藉由音乐的进行而建立的治疗关系(Kenny, 1989)。两位自闭儿在音乐空间出现的次数与形式略为不同;C在十次治疗中出现五次,而K则出现三次与治疗者之间的音乐性互动。在音乐表现的形式方面亦显示二者的差异;即C多以轮唱、合唱与弹奏钢琴等方式与治疗师进行关系的建立,K则以敲击乐器、弹奏钢琴与自己哼唱为主要的互动方式。而无论是在音乐内容、语文部分(歌词)、能量与力度、与治疗者之间保持的距离以及情绪的表达,两名自闭儿也显示不同的程度(宋鸿燕,1999)。在治疗与研究进行的过程中,对于两名个案所制定的治疗目标则根据他们在第一阶段的表现与欠缺的能力而定,特别是以加强其与他人之间的社会性互动与正面的情绪表达为第二阶段的治疗目标。举例而言,K虽然比较主动,但是过于以自己的意愿为主,影响与治疗者的配合度。因此,对于K的治疗目标则为常规的建立与指令的执行;C虽然比较被动,但是在唱歌时咬字清晰,所以,加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应可提高其与他人之间产生社会性互动的机会。
在国内近期的研究中也发现,教导社会故事的方式对于自闭儿的社会性互动具有正面的影响(陈淑萍,民88)。在教导的过程中,研究者以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的情境,例如打招呼、寻求协助、购物等为情境的主题。研究者发现在寻求协助的部分,自闭儿比较不易建立预期的求助行为,可能的原因是求助的动机比较弱。本研究者则认为,对于自闭症学童而言,求助行为或许比打招呼、购物等主题需要较为成熟的语言能力。而在音乐治疗的活动中,出现协助与寻求协助的情境可能是治疗者请求个案协助,或许也是求助行为另一种设计的形式。可以预期的是主动者比较会帮忙但不一定完成求助者的请求,而被动者则比较不易表现出助人行为。所以,即使同一个主题的成效将视个案的行为反应而定。对于自闭儿而言,治疗的目标必须随其表现的程度而调整,表现的能力会受到互动对象、情境、本身的情绪、甚至于他人的情绪所影响。此外,在第二阶段的治疗期间,另一位年龄相仿的发展迟缓儿加入,形成较为自然的同侪互动情境。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参与式观察为主要的方法。基于自闭儿的独特性,治疗者希望提供个案在一个较无压力的环境中接受治疗与复健,能够将治疗者与个案之间的互动行为转移至个案与同侪之间的互动。两名自闭儿经小儿复健医师转介接受音乐治疗,每周至医院的音乐活动室上课,六个月之后再度看门诊,由社会心理师评估幼童之身心发展状况。评估之后改采隔周上课,轮流和另一名四岁心智发展迟缓的女童(L)接受复健治疗。治疗的目标在这个阶段是增进幼儿与同侪之间的互动、能够听懂游戏规则、表达正面的情绪等。
研究对象
个案一(代号C)为五岁半男童,在三岁时诊断为自闭症,一年之后开始接受正式治疗,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均出现落后的现象,目前的心智能力约为三岁,主要自闭特征为缺乏社会性互动。个案二(代号K)是四岁半男孩,三岁之前诊断为自闭症,K在两岁时家人发现呼叫其名时不予理会。
活动与器具
使用的乐器包括钢琴、手鼓、铁琴(可拆卸式)、笛子以及各#p#分页标题#e#类小型打击乐器;活动器材计有跳跳床、跳绳、篮球、充气球、手鼓球等;适合幼儿使用的简易教具,例如动物字卡、拼图、形状拼盘、立体拼图、平面拼图等。音乐主题与内容计有认识新朋友(记住对方名字、和对方打招呼)、聆听音乐(跟随旋律敲击)、分享(乐器)、团体歌唱、节奏练习、铁琴合奏(每位成员负责敲一至两个音)、听CD(迪斯耐精选集)、吹笛子(练习吹气)、我是小鼓手(担任领导者)、故事配合音乐(星星的故事)等。通常在音乐活动进行告一段落之后,治疗者会依照个案当时的状况进行体能或是益智活动。治疗过程皆备有现场录音,经过一个治疗阶段之后则进行录像。
结果与讨论
两名幼儿在这个治疗阶段都表现出较以往更多的社会性行为与正面情绪,皆很快记住新同学与新老师的名字,和新老师游戏时可以等待且具有轮流的概念。以往当K不愿配合指令时,若不顺其意,则会提高音量并做出要打人的动作,在治疗进行中,K逐渐可以使用口语方式请求互动对象协助。在遵守常规方面,K会主动帮忙铺活动地板、滚动跳床至定位;加入乐器合奏,和英教老师敲铁琴、与治疗师弹钢琴。在进行投篮活动时,K会呼叫参与者的姓名,每个成员则轮流投篮。
主动性仍以K较为明显,喜欢发号施令,有时候急欲他人响应并要求对方注视自己,会替自己的表现鼓掌欢呼。有时虽表现出自我中心,不愿和别人分享乐器,但吃薯条时会主动拿给他人,曾经拿着手鼓让L放蛋头在鼓里面。K与治疗师打手球、压纸模可持续至少五分钟,乐器敲奏时间近十分钟。K自己会跳舞,已出现假想游戏的行为(炒菜)以及会回应故事的情节。根据家长表示,K目前会主动与他人互动,和亲戚与邻居的幼儿玩在一起,也会邀请喜欢的邻居小孩到家中玩计算机游戏。
C虽然较缺乏主动性,经治疗者引导后可与对方进行互动,曾经自动敲L手中的鼓;其主动性亦表现在未经同意而强取别人的乐器(或是玩具)。同时,C与成人之间的互动也有可能转移与同侪之间的互动,与同侪(L)之间的互动也稍微增加,偶尔会和L一起站在跳跳床上且同时出现口语的交换。在从事益智活动时,虽仍需成人的陪伴,也曾经出现与同侪共同进行活动。即使C本身比较被动,但是能够接受他人主动的邀请。C与成人之间的互动仍然比较频繁,虽然在音乐活动的环境里会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行为,例如,将所有的蛋头全部放在手鼓里,但是当英教老师向他要求特定颜色的蛋头时,C愿意依照指示拿给对方。C也会和英教老师挑选喜爱的CD(小美人鱼),会问治疗师的名字等,这些互动行为一方面显示C能够与他人分享的程度,一方面也表示C在语言的理解与认知能力的进步。
C的正面情绪表达亦增加,过去常说的「不要」、「不要」,以及不愿意接受治疗师的邀请时会发出「嗯」的次数都明显减少。偶而离开活动场地时,若治疗师呼叫口令,可再回到原地继续从事之前的活动。专注力部分可由持续投入活动的时间显示;C听音乐的时间超过两分钟,可独自完成动物拼图、听老师说故事。C过去因焦虑而表现「蝴蝶飞」的情况减少许多。
两名个案都在适当的时机接受社会心理评估,C在治疗之前接受评估时无法遵照心理师的指示,也不能静坐在测试的定位。治疗之后再次接受评估,各项得分均明显落后,具推测其真正的能力可能被低估许多,但是测试的结果仍可作为后续的治疗指标。K在本阶段治疗开始之前即完成测试,虽然时而出现特殊自我表现的行为,其认知与社会性方面的能力非常具有发展的潜力,目前在校的适应程度亦趋理想。
自闭儿本身的气质与个性各异,即使是在成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技能,与他人互动的意愿也不同。在本研究中,两名自闭儿所呈现的特质与能力或许与遗传、家庭环境、家人互动方式都有关,而在治疗或是复健的过程中,治疗者或许应从个案所具备的能力,使其发挥所长,或许比针对其缺少的能力进行过度的学习与刺激更为重要。
参考数据
宋鸿燕(民88)。《自闭症的音乐空间》。间别千年:临界空间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台中:东海大学。
陈淑萍(民88)。《社会故事的教导对自闭症学童社会互动之影响研究》。文化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硕士论文。
Davis, W. B., Gfeller, K. E., & Thaut, M. H.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music 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 Dubuque, IA: Brown Publisher.
Kenny, C. B. (1989). The field of play: A guid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sic therapy. Atascadero, CA: Ridgeview Publishing Company.
Wing, L. (1997). The autistic spectrum. The Lancet, 350, 1761-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