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仁教授讲座内容摘要(六)
手指指示的介入流程及参考用具
王盈璎制作
教学要点:
1、从手势要求开始做起,让孩子习惯用手指来做要求,减低语言要求的频率
2、在习惯使用手势后,开始在要求活动中加入变化及不确定性,吸引孩子注意进而逐步学习分享。
3、制造一些不确定性或是在对话上提高使用问句频率来让孩子有机会用手指指示并与人确认
4、准备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提高孩子的参与度
5、在进行如计算机教学等较容易让孩子专注于上而不容易妥协的部分,需事先与孩子约定规则,减低情绪的产生
6、挑选照片PPT的部分,原则主要把握情境复杂性高、孩子感兴趣的、主题明确等重点。
7、在孩子习惯使用手势后,在要求的部分可以增加确认度,如:一开始孩子指物,说『这个、那个』就给,之后可以制造不明确性要孩子说『红色的车子』才给。
各目标行为之教学流程:
目标 |
教学流程 |
使用的教学用具 |
要求的指示 |
1、调查孩子喜欢的玩具或物品 2、玩玩具或游戏前,制造『选择机会』,提高孩子要求意愿 3、初期只要孩子伸手拿取或是出现掌心朝上等的要求动作即可给予想要的物品 4、待主动要求的意愿熟练后,开始教导孩子手指指的动作来做要求(若开始孩子无法做出该动作,则可由大人先行示范) |
小球转转台 拼图 各式挂图 图卡 小红车停车场玩具 大富翁 故事书及绘本 飞镖 各式大小积木 桌上弹珠台 计算机PPT档案(挑选主题鲜明内容复杂的照片或图) |
跟随近距离指示的要求 |
1、让孩子练习拿大人手指指的物品,做给予的动作 2、在孩子熟悉手指指示之后,可再加上口语描述制造物品特性,让孩子有机会去做『确认』 | |
跟随远距离指示的要求 |
1、在孩子可以跟随近距离的指示后,逐渐拉长物品与孩子的距离。 2、初期可将要指示的物品摆放距离拉大,让孩子清楚知道大人所指为何物 3、接着可将物品摆放距离拉近,让孩子无法从大人一次的指示就获得答案,也可以将物品形容的较模糊些,让孩子有机会再去做『确认』 | |
分享的指示 |
1、运用孩子熟悉的照片或图制作成PPT,引发孩子主动分享的意愿。 2、等待孩子看完照片做反应后大人再行介入,以提高孩子分享的主动性 3、问话的技巧可随孩子的反应而有所调整,让孩子习惯用手指指向明确的目标物再与人分享 | |
跟随近距离指示的分享 |
1、在桌面进行互动时,大人使用手指指向该方向,并搭配活泼夸张的声音吸引孩子看往目标物。 2、等待孩子响应再继续下一段的评论 | |
跟随远距离指示的分享 |
1、可指向远处的目标物,运用夸张的操作表情,由大人与孩子进行分享。 2、一开始可先选择孩子有兴趣或熟悉的人事物来做分享,以维持一来一往互动的模式 3、除了运用夸张的操作表情吸引外,可在多制造目标物不清楚的情境,运用『形容特征』的方法,让孩子练习『确认』是否彼此分享的是同一物 |
分享式注意力教学家长训练过程
王盈璎制作
|
第一阶段(眼神交替) |
第二阶段(手指指示) |
第三阶段(展示) |
训练时程 |
每周三次 每次介入约20-30分钟 教学讨论约10-20分钟 持续约一个月 |
每周二次 每次介入约20-30分钟教学讨论约10-20分钟
|
每周两次 每次介入约20-30分钟 教学讨论约10-20分钟
|
训练目标 |
伸手拿取的要求 给予的要求 注意对方脸部表情 眼神接触 眼神来回于物品与对方之间 |
指示的要求 跟随近距离、远距离的指示要求 指示的分享 跟随近距离、远距离的指示分享 |
发现有趣的事、物会主动移动到对方身旁 会把可分享的事、物拿到对方看的见的范围进行展示 会愿意将有兴趣的东西拿给对方 |
训练方式 |
研究者教学影片 相关数据的提供 研究者现场教学示范 家长自行拟定教学计划 教学前后的讨论与分享 | ||
训练内容 |
家长研读事前提供的资料并提出问题讨论 提供相关教学影带给家长观看 研究者现场教学,依照每一个目标进行教学示范 在每一次教学过后与家长进行讨论与检讨 研究者在单一行为的训练目标示范结束后,改由家长担任教学者 在介入前家长先行拟定教学计划并与研究者讨论教学活动内容 在每次教学后与家长进行教学检讨与讨论 依孩子表现情况随时改由研究者进行介入并提供教学示范 根据实验室中或家中介入的影片进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