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障碍生青春期社交礼仪教育
青春期的心智障碍学生,性别的认知发展虽然较同侪落后,但在生理及情感上却与一般人无异,也需要透过人际间深度且亲密的连结,来获得身心灵满足。若基于保护而禁止他们与异性互动,将剥夺他们社会化的机会,容易使他们在缺乏友伴的孤立状态下,形成负面的自我观感,并阻碍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长期关系。
调查指出,心智障碍学生最常犯的两个社交错误,是无法区辨「陌生人」与「朋友」、「公开」与「隐私」之间的差异,亲师需要引导他们透过尝试及练习,了解并实践如何「在适当的地方,和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
针对此点,国外学者Kempton曾在生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无威胁性的「社交圈」策略,即利用视觉提示的色彩编码系统,将心智障碍生生活周遭所遇到的人,以不同颜色标识在一个同心圆中,帮助他们理解人际互动的共通法则,是依照关系的亲疏远近,表现出不同亲密程度的行为。同心圆的层次,由内而外依序是:
1.紫色的私密圈——除非自己愿意,否则没有人可以碰触。
2.蓝色的拥抱圈——指双方共同决定要发展长期亲密关系,如夫妻。
3.绿色的接近圈——少数经自己同意后,可以藉由摸头、轻拍肩膀来传达情感的人,如母亲、交往中的男女朋友。
4.黄色的握手圈——某些只可以握手的特定人士,如师长、同学。
5.橙色的挥手圈——见面时仅能挥手打招呼的人,如比自己年幼的孩童、小区内的邻居。
6.红色的陌生圈——指未曾谋面,或虽见过面但不知其姓名、不清楚对方身分的人。
当社交圈的概念建立后,亲师应明确告知心智障碍学生,这六个圈虽然界线分明,但随着认识时间的延长,人际关系可能从外圈逐渐推进到内圈,如从原本互不相识的同学,变成可以谈心的好朋友;也可能从内圈被推挤到外圈,如男女朋友分手后,若双方决定不再继续交往,将由绿色的接近圈退到橙色的挥手圈,甚至再退到红色的陌生圈。
另一方面,除了生理卫生及自我保护的指导,亲师宜同时实施生活礼仪课程,以及交友、约会等社交技巧训练,以便为心智障碍生日后的婚姻及亲职教育作准备。
以下列举五项常用的沟通技巧,亲师可运用布偶剧及角色扮演,鼓励心智障碍生从展现适当的言行开始,学习如何辨识面部、声音、表情等语言及非语言社会线索,营造他人对自己的好感,并在同侪相处的过程中培养友谊。
1.打招呼时,无论男女,先喊对方的姓名或尊称,或用点头、微笑来代替触摸,同时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一般人约一公尺,好朋友约半公尺)。
2.若想与异性交谈,须摒弃男生喜欢运动、女生爱聊服装等性别刻板印象,选择彼此都感兴趣的主题,轮流发言,而非自言自语,不顾对方的感受。
3.交谈时应专注聆听、姿势端正且正视对方,勿眼神飘忽或盯着对方身体的某一部位,以示尊重。
4.想邀约异性出游或到家中作客,应先告知师长或父母,向对方说明时间、地点及目的,并尊重对方的意愿,不可强迫对方答应。
5.想结束与异性的交谈时可说:「对不起,我还有事要做,下次再聊。」以避免尴尬。
总言之,从人权及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看,健康的社交活动不仅能为心智障碍生带来满足及愉悦感,透过性别平等的知识性倡导、自信心训练与沟通经验的累积,也能有效促进心智障碍学生发展内在控制力,协助他们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成为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整体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