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椅
教室的角落有一张小摇椅,小摇椅是老师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在板桥一家藤椅店找到适合的尺寸,放在教室里,我们很少刻意的去应用这张摇椅做什么,只是孩子自己觉得累了,或是想要坐在摇椅上「休息」时,会自己走到椅子旁边坐下来,有些孩子行动不便,慢慢走到椅子旁边,两眼看着椅子,我们就知道,孩子想在摇椅上坐下来,老师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孩子身上,总是会靠过去问问孩子「你要坐在摇摇椅上吗?」孩子会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表达,老师通常会依孩子的动作或口语表达协助孩子坐在摇椅上休息。
由于我们曾经进行过妹妹背着洋娃娃的课程,老师曾引导孩子扮演「爸爸」或「妈妈」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也会安排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哄娃娃睡觉」、「唱歌给娃娃听」、「推娃娃去散歩」等活动的练习,对于原本不爱行动的孩子,多了一个「照顾娃娃」的诱因,不但孩子在其中得到游戏的乐趣,同时也透过这样的活动模式,建立自己也有能力「照顾娃娃」的信心,所以为什么脑性麻痹的小凯凯要推着娃娃车到走廊去散步,为什么小汶汶要帮娃娃擦屁股,老师借着「娃娃」让孩子们复习生活中曾经在自己身上发生的「经验」,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长期处于「被别人照顾」的位置,等到有一天,提供一个孩子可以去完成事件的经验,对孩子的生命来说,是一个多么神奇的「不同」。
去年,我们在http://www.cca.gov.tw/song/main.html的网站上,看到「咱的囝仔咱的歌」,这是一个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网站,其中有一首「摇椅」,呈现出奶奶抱着娃娃坐在摇椅上的影像,孩子们也能随着儿歌的歌词内容哼唱着,由于我们常常在早上吃完点心刷完牙的休息时间,让孩子围坐在计算机前,老师透过计算机播放着这个网站的歌曲,孩子对这首曲子特别有感觉,长时间下来,孩子们经常在老师打开计算机后,会主动以语言告诉老师,我要看「摇摇椅」;老师在这个时候,通常都会以口语要求孩子,要乖乖坐好才可以看「摇摇椅」。
由于歌词简单,影像有趣,孩子们平常又有「抱娃娃坐摇椅」的经验,听到这样的儿歌并看到这样的影像,自然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并能以口语明确的告诉老师儿歌的名称。永康更是为了向老师表达要看儿歌的需求,但口语表达能力极弱的他,就直接坐在计算机前面,大大方方的就坐在老师操作计算机时坐的大椅子上,我们看到永康坐在老师的计算机椅前,就知道永康希望老师为其打开计算机,播放这个网站的儿歌或是为了看老师制作的生活故事书,并在适当的时间满足永康的需求。
为了加深孩子的印象,我们重复数十遍的看着些儿歌,孩子始终对「摇椅」的内容特别有兴趣。为了将儿歌的内容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作结合,老师则利用一堂课的时间,移出角落的摇椅,并让每一个孩子轮流坐在摇椅上,老师则在一旁为孩子摇着摇椅,口中哼唱着儿歌,并稍稍修改儿歌的歌词内容。原本的歌词是这样:
「摇摇椅,椅摇摇,奶奶坐在摇椅抱我摇,摇到天宫吃蟠桃,摇到天宫吃蟠桃。
摇摇椅,椅摇摇,我坐摇椅奶奶摇,摇到银河搭鹊桥,摇到银河搭鹊桥。
摇摇椅,椅摇摇,奶奶坐摇椅我来轻轻摇,摇到北极滑雪橇,摇到北极滑雪橇。
摇摇椅,椅摇摇,奶奶睡着了,小猫小狗别乱跳,咱们走路要轻巧,你看!奶奶还在梦里微微笑」
我们为了配合实际的情境,并根据每一个孩子不同的经验,唱出歌词内容,于是歌词可以改变成:
「摇摇椅,椅摇摇,我坐摇椅老师摇,摇到桌子吃面包,摇到桌子吃面包。」或是唱成
「摇摇椅,椅摇摇,凯凯坐摇椅老师摇一摇,摇到床上去睡觉,摇到床上去睡觉。」
当我们换成两个孩子在进行练习时,又可以改成:
「摇摇椅,椅摇摇,雯雯坐摇椅凯凯摇一摇,摇到厕所去尿尿,摇到厕所去尿尿。」
透过一首孩子们熟悉的儿歌和生活经验,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孩子复习自己的生活经验,除了学习人物的转换,也学习在哪些场所做哪些事,同样的句型不断的重复的出现,我们并在句子中做固定的变化,孩子自然就学会许多短词和句子,待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更成熟,儿歌中的规则句型就能弹性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这样的语言课程是不是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