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I游戏回忆 后续笔录
2006年12月份接手了一个孩子,是一个阿斯伯格的小朋友。带了8个星期了。他现在毕业啦`去幼儿园上学前班,准备上小学的课程了。现在每个星期六还会回来中心跟进RDI的课程。现在我也想写写有关这个孩子的RDI游戏日志。希望大家支持一下吧`。不过文采不怎么好`只好请大家见谅了!
接手时情况:他是个非常聪明活泼的孩子,6岁了学业基本没问题,比同龄孩子还要聪明。语言方面:语言理解良好,表达清晰、正确、语速语调都很恰当适中。社交方面:会主动与人打招呼但与人交流通常不与对方目光交流且不关心他人谈话的话题和兴趣。通常以自己的思想为中心。不能维持同一个话题交谈。孩子脾气很犟,自己认为是这样的事情不管别人怎么说都不讲道理,不能理解与谅解他人。相信RDI对他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对他有很大的期望!
废话也不多说啦``进正题吧`!
回忆一下与孩子的游戏过程:
06年12月18日~07年02月09日
一看见这个小精灵,我心想我们可是要成为好朋友的哦`!我给小家伙玩了几个简单的游戏`也不太清楚他喜不喜欢。(想摸了摸他的喜好,习惯,看看他表现。)玩了烫死啦、爬与跳、伴着声音推拉、堆小山、豆袋岛屿、意想不到的称号、我失声了、抢豆袋。一两天下来他对游戏规则都非常清楚了。只要我说出游戏名字都会和我一起布置环境。
开展第一阶段的游戏:
爬与跳
我搬一张桌子放在房间中间,四周各放一个豆袋,告知小家伙怎么玩后。“问他知道了吗?”小头点得像在捣蒜似的。哈哈!
开始了`我们俩你看我看你`呵`也许还真不知道要如何开始吧`我不得激动的提示他要用手来指着提问老师`。经过我俩比比划划好像真的明白了自己应该怎么做`指着豆袋眼睛睁得大大的征求我的意见,看见我皱着眉头摇头,小家伙也失望的只有继续再问吧。
第一次,小家伙维持不了太久看着等我回应就会东张西望了,我也这看看那看看不理他`,他等得不耐烦了就小声的指着豆袋对我说,“是不是这个?”哈`也让你等等看看。玩的第一二次后我发现小伙伴的不喜欢抬起头来。好,再来一次吧`在小家伙不看我时我咳嗽、啊、哦、什么怪声都来啦`嘿,你还真的看过来了。
互换角色中我停住不动他就能发现抬起头来看着我才可继续进行游戏。在对自己的成功也很兴奋。在与我分享上还是比较被动。想着比起以往我去迎和他与他分享还不如让他注意到应该与我分享。在往后的游戏中我没有走上前去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这个小家伙反倒真的更加注意我了`,冲着和我笑。笑得很开心。太开心了`
现在小家伙的参照已经很不错了,能与老师转换角色进行游戏,老师参照孩子。在结束进行这个游戏时他以经可以相互参照、关注、示意、分享了。小家伙会学着我给游戏规则定很多不同的规则。“小老师摇头就是可以跳,点头就不可以跳。”或“小老师皱眉就是可以跳,笑就是不可以跳。”之类的一大堆。还真精。
堆小山
我与小家伙玩堆小山。我说:“我们一起堆小山了。”一起抬豆袋椅把它堆起来。第一次,我拿起一个豆袋把豆袋抖了抖,他似乎意识到他要帮我的忙一起把豆袋抬起来。小家伙活动中非常积极、很有合作精神,但途中还是缺少看看我与我分享。拍打豆袋时还是不看人`。讨厌就看我一眼吧。
看来只有靠自己了,边拍边制造声响,开始第一二回合还能吸引,后来就没用了`,这次只有装不肚子痛了。果然看我了。一看我就和他笑笑继续进行游戏。玩了四五次后慢慢的在怪声与肚子痛到无声。小家伙慢慢的也有一定与我交流的意识。他不看我时我就停下来`,不拍了。他也很自然的看着我笑。还有时看了我,我还不动就急着说我了,“胡老师快点拍,别偷懒。”哈哈`爱死你了。爬山称王一直是要让他自己来爬的`,
如果想让他让你爬还要和他商量。他不是说你爬不上就特多理由。哈`求他让我爬,他可是处于一种。‘好吧,竟然你都这样求我了,算了让你爬吧。’后来,。到我说我也想爬时,他会顾及到我的感受,竟然说我们俩一起爬吧!当时听到他这么说我真是非常开心又很惊喜!
正着手想写`,我又想起了到后来小家伙他当我是好朋友时,和他的玩游戏的一些趣事。
我刚进教室,还没等我说话呢,小家伙又开始了,“老师我们今天玩什么?”这是他很经典的话语,如果我说了玩他不太爱玩的游戏,他肯定会拒绝我。我有一招他一定屈服。“你不想玩啊?那自己一个人玩别的吧,我想玩这个。”这时他就会迁就着和我玩我喜欢玩的。还要不放心的问一句,“胡老师,你和不和我玩``?”哈哈`。真可爱!
想写一个令我记忆深刻的游戏,真的觉得这个游戏和他玩真的很有意思!
胡雪妮2007-8-24 20:23:17
搭积木
我们俩相对而坐,中间放着三块积木。这个游戏要求孩子和我都不能说话`用点头来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对方拿的积木。
先由小家伙来搭,第一次,他先拿起一块积木,手一抬把积木抬到我面前另一只手就托着低着的头。看这样子应该是在等我回应,我看了看他`看他的架式可能会等很久,咳了一下,他抬起头来一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样子。我想或许变换角色,他更能关注到我。这回让小家伙来当小老师,我来搭积木,小家伙还是这么我行我素,看这地板的积木拼命的点头或者摇头。“哇喉”只好用怪声吸引他了,他每一次看过来我就一脸疑惑的看着他,他示意后我就夸张的笑或者给他个鬼脸,好好表现一下好让你。。。。。。哈哈!
往后玩的几天里小家伙在物件和伙伴的转换交流较大的不足,会全神贯注的看着积木、需要提醒``给了他一个鬼脸,我点了点头。他露出了觉得有趣的神情,很感兴趣`哈`这样也不错。玩的时候如果我多次摇头他会想更多不同的搭积木方向、形状,还是摇头不对的话他会怪怪的笑,开始有点兴致勃勃更想知道到底要搭成怎样!通常我会让他搭出他意料之外的形状,想可能潜移默化的让他觉得原来老师和我所想的不一样。
小家伙性格比较成熟,对于游戏的兴奋度还是较一般。在开始把积木搭好时,他并没太开心,太大的成就感,只是很程序化的和我‘耶’了一下,形式上笑了一个。
玩过4、5次左右,后来他慢慢的发现把搭好的积木和我一起推倒显得非常有趣。还要动作比我迅速第一个先推。(推倒我们都会庆祝一下,小家伙很怕搔痒,每次想我搔他又怕痒,那种难以决择的表情,十分搞笑。呵呵`)在往后的游戏中,这个游戏玩的次数多了,对他的参照和物与人的转换的能力也有很极大提高,记得帮我和小家伙拍录像的家长说他的参照和分享比1个月前有很大改善。真的令我高兴不已。慢慢的小家伙发现和我一起默契的搭积木、一起为搭好的积木惊讶“哇”、一起庆祝成功“搭好了,我们太棒了”、一起推倒积木“耶”、是一件非常兴奋的事情。
小家伙的参照和分享提高后,这令他更觉得和伙伴做游戏很快乐!真正的能体会到游戏中的快乐!让我和他的合作更愉快!
抢豆袋椅
这个有趣的游戏欧阳老师也写了,写得非常好。所以我就简要的写一写。
刚开展这个游戏时孩子对输赢或对抢什么东西没有太大的所谓,可以玩抢东西吃。或抢孩子喜爱的东西这样孩子会比较积极。到孩子只注重于与伙伴游戏的过程和分享。到那时和孩子抢什么都不是重点了,而是他真正的与伙伴享受游戏的快乐!
我还没开始和小家伙玩抢豆袋椅游戏,我告诉他要从一边跑到另一边抢豆袋椅。他就说:“从这一边跑到那一边。”看上去像是在安排豆袋的摆放,实质上可能已经给他牵着鼻子走了。我说:“谁说得算啊?”谁知他即刻改成。“胡老师,从这一边到这一边,好吗?”(他的好吗还着重音。呵呵``我还能说什么??)
开始玩啦,准备抢了,第一次,他眼里只有前面的豆袋,哪管得了我什么参照不参照的。我用气吹了吹小家伙,他才看见了我正在做预备跑的动作,也快速的模仿好了。哈哈,数1、2、3、抢啊。结局想必大家也知道,一定是小家伙赢了。呵,我只有伤心的份,我假装哭得很伤心。“哇5555555,下次我一定要赢。”小家伙看着我笑了笑,非常开心。没说什么就回到去准备再和我比一次。输了我的就说:“我下次一定要赢。”开始我没让他有太多的输。怕他觉得老是输都赢不了的。
玩了七八次,玩熟啦,我开始变化着在数数上1、2、2、2、3。换角色让小家伙数,他也用2、2、2停顿来把游戏推向更紧张。哈`真棒,小家伙觉得这更加刺激。很兴奋的看着我参照的我的动作、起跑的位置。这次我输了,哭得正欢,还没等我说话呢,我也正收声了,也演得差不多了,怕他也不知如何是好。没想到的是,小家伙跑出一句,“下次要加油嘛。”啊?啊,你这是瞧不起我,在向我示威吗?小家伙好样的。
慢慢的小家伙的输的次数多了,(小家伙对输赢看得很重,不能输,一输二、三次就开始急、乱说话“老师我能不能赢,你可不可以给我赢,老师我只想要赢之类的话就跑出啦。一门心思就栽到求我别跑得太快,给他赢上了。犟脾气就来了,讲道理就没法讲,要开始哭啊,闹啊`)
我想了一个法子,小家伙说只想赢我就让你赢个够。游戏一开始就让他一个人去抢,我就站着不动。这下他可不干了,哭着,喊着说:“胡老师你跑啊,你怎么不跑啊。”我说:“你不是想赢吗?现在你就赢啦,我让给你赢,开心吧?” “我不要,我想你和我一起跑啊。” “那你是只想赢还是想和我一起玩?”。。。。。。。
又玩了几次只有他一个人玩一个人赢的游戏,可能他真的意识到真的一点也不好玩,他选择了和我一起玩。我告诉和他和我玩游戏时,有时会输有时会赢,输了也没关系,第二名很棒的,输了也是很棒的啊。在往后玩竞争的游戏时他输了几次给我,小家伙都会开始学着、习惯勉励自己,“我下次一定会赢的,没关系的,输了也很棒的。胡老师第二名棒不棒?”(还要求证问一下这样棒不棒,想得到我的肯定)这让我很欣慰,觉得他真的一天一天的长大,变得懂事多了。
烫死啦,救命啊!
这个游戏中我们假装豆袋椅是非常烫的,所以我们要站起来转换豆袋椅。游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孩子的参照能力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分享快乐,期待兴奋。
刚开展这游戏时是带小家伙的第一个星期的第二天,告诉小家伙今天我们玩烫死啦的游戏后,我们在房间里按圆形分散着放了三个豆袋椅,“烫死啦,救命啊。”是我们移动的信号。这节课希望他能掌握游戏的规则,跟着我行动,能有参照我行动的意识。
第一次玩,我很快速的叫道:“烫死啦,救命啊。”让他的快速的跟着我跑,制造高兴奋。哈,但我似乎错了,快是快了`可是……….是我快了,小家伙一换豆袋就一跳跃,跳到豆袋上,背和屁股对着我,完全没有回眸一笑的意思,更别指意他转过来脸对着我与我分享快乐了。小家伙常常参照也就是看一眼就埋头苦干,似乎不懂我的意思,往往他这样给他带来的是我的高分贝的咳嗽。我只好唱起歌来吸引他,他一转身,我开心得不行,和他笑哈哈的,没想到他对我说了一句竟然是:“胡老师,我是跳上来的!”呵呵``真可爱啊```好吧,我们再来一次。
第二次,我吸取了上次的经验。利用了小家伙很注重游戏的规则,比较程序化。既然这样,我就把他动作限制于游戏规则里,规定游戏里的他换豆袋后要面对着老师。嘿,我暗暗欣喜,兴冲冲的又开始来玩一遍。游戏规则小家伙听是听到了,不过还是一如既往背对着我。我就笑他:“矣,原来你是不会玩的。”小家伙听了只是笑了笑,看来现在的我对他来说还是个老师,他还没把我当成玩伴,我们只是在上课,谁给他上课都没问题的状态。对我来说还是有些许的失落。(我这傻瓜!)
课后我想了想看来还是要等他自己发现、领悟。在下一节课的时候,我就一换豆袋就停住,让他发现怎么还没开始下一回合??小家伙转过头来我就开始了夸张的大笑、鬼脸,响起紧张的信号“烫死啦,救命啊。”呵呵。小家伙果然比上一节课来劲了许多,在我们玩了差不多十回合次后,小家伙明显的比第一二次有了进步,在还没开始发信号时,有些许紧张的期待着下一回合的信号。小眼睛停留在我身上的时间也多了许多,恨不得一听到信号就第一个爬起来跑。哈
连续两天都不间段的玩这个游戏,对于小家伙,一个参照较多的游戏可以说是进展得较困难的。第四天,我加多了两个豆袋椅,快快慢慢的发出信号,让他紧张得不行,更加期待兴奋,参照的时间也变得更长了。今天才玩了两次后小家伙就开始要让他来定规则了。“现在按这样来跑行吗?”他的意思是反向,(逆时针)跑。对于些主动语言、想法较少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要求还可以答应,但是不能让孩子有太多的变化。不过对于小家伙特多想法、自己的主见的,我只能无情的拒绝你了,不然就会跟着他的屁股跑了。(我不要!)我狡猾的用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来告诉小家伙,“胡老师喜欢按顺时针来跑。”
胡雪妮2007-8-24 22:36:25
又是崭新的一个星期,我和小家伙玩了一个别的游戏,反倒小家伙要求玩烫死啦的游戏。我看小家伙很想玩的样子,勉强的对他说陪他玩一个吧。听到我这么说,小家伙兴致勃勃的摆放起豆袋子来,说:“胡老师你喜欢按顺时针来跑,对吗?我们按顺时针来跑好吗?”我当时真有点不敢相信。(不是发梦吧,小家伙竟然想到了顾及我?)太开心了,发现小家伙慢慢的开始顾虑别人的想法和喜好了。加油!!!!
今天,我翻开了RDI的书,又把书的第一阶段看了一遍`,我发现每次看书都会有新的体会和启发,因为当自己在操作和看书时会把很多孩子的表现和游戏的过程进行联想,会得到一些启发,越玩游戏越得心应手,所以我建议家长开展游戏前先看书,玩完后再看书,那在下一次进行游戏时,你会感到更流畅有趣,不会觉得不知道下一步我该怎么做。
看了看我写的一些活动,写了几个RDI游戏最初进行的活动,但我发现还少了一些平时我们上课时用来串插的小游戏,这些小游戏孩子也是非常的喜欢。在体息或进行游戏时如果有点意犹未尽也可以用在游戏的延伸上。因为在RDI里没有硬性规定说玩完什么游戏就一定跳到玩什么游戏去,随意的看孩子的喜好。在以后开展游戏时,时常可以用来串插随心所欲就可以了。游戏嘛,不需要太程序、太拘束,只要能达到自己定的目标,可以自己定游戏规则,创造游戏。
强调一下,这次我写的都是在RDI活动中串插的游戏,是要在其它游戏中体现出来的。
我的话很重要
这个活动在RDI的游戏里都可以进行。目的是更少的催促或孩子依赖提示,增加孩子注意别人在说话。
记得第一节课与小家伙相处时,就发现小家伙和我聊天,说下说下,就会分心,开始摸这摸那的,对于我说的话开始应付的说一些,“对啊,是啊,什么有的没的。”这些行为表现如果大家是好朋友一定觉得很失落,怎么都没认真在听我在说话啊,还随便说些话来回应我。
第二天,我在尝试看看小家伙能和我说一个话题,能说上几句话。他的小毛病又开始了,这次我抓住了时机,我很突然的停住、慢慢的一个个字的着重音说完我的那句话,小家伙放开手里的手,很准确的回应了我的话。加以变化,可以用口吃,结结巴巴的说上一个字几秒、咳嗽、不同的语调(我和小家伙有一次还一起唱了一个美声`哈哈)或叽哩呱啦的声音吸引他的注意。
我失声了
这个活动不是单独拿出来玩的游戏,是在其它游戏中体现出来的。活动目的加强孩子对面部表情的注意,通过表情和姿势和他人交流。活动中需要运用大量的指划手势、动作和丰富夸张的面部表情。
我在很多游戏中都用到了这个活动,让小家伙参照我的表情及肢体语言:去哪里、去拿什么、把什么拿到哪里、他该怎么做。
举两个例子:
1、开始时,我告诉小家伙我失声了,不能说话啦。我手嘴并用,嘴可是不用来说话,而是嘟着和手一起指向一个豆袋,让小家伙去拿豆袋椅过来。小家伙第一次看见我这像指这指那的,一头雾水的顺着手势走过去,又被我的手势叫了回来。于是我用夸张的动作示范了一遍给小家伙看。
第二次我吹了一口气给小家伙,小家伙回头看着我,我指划他去拿豆袋椅过来,才刚指完去拿哪一个豆袋,小家伙就咚咚咚的跑去了,(哈哈,还没看完我指着让你放在哪里呢!就跑啦!)在跳水游戏(爬与跳)中,通过敲桌子,(让小家伙爬上桌子)丰富的表情(让小家伙明白是跳还是不跳、是跳这个还是跳那个)
2、我和小家伙在玩豆袋岛屿时,和小家伙说了游戏的故事后,我就做一个表示失声了的动作,让他明白,接下来我就不说话了。如果小家伙要获得任何信息就必须看着我的脸,参照我的行动。
第一次玩,小家伙没能顾得上我(关注我),只顾着自己一个人走着豆袋岛的路,快点到安全岛上。对于刚开始小家伙的参照没顾得上我也实属正常,(我算什么呀`又不是吃的)呵呵。
玩第六七次,小家伙在我很害怕的抓住他时,他也感到害怕,会回头看一下我发生什么事,这时我刻意装出很恐怖的表情,他怕得连忙爬得更快(就差点没有推开我去被鲨鱼咬),但还笑得咔咔咔的。请小家伙也来扮演失声了,小家伙会忍不住冒出一句提示或催促的话来,“快点啊,走快一点啊,啊啊``,好怕啊`救命啊```”之类的。在自己使用面部表情与手势方面还不够好。
哈哈``五一偷懒了,好好的放松了一把。放假回来继续加油!接着上次写一些在RDI活动中串插的游戏,都需要在其它游戏中体现出来。
意想不到的声音和行为
这个活动主要目的是需要两人在交流、游戏时保持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当孩子被别的物品吸引时,可以做一些他们所意想不到的动作或声音来引起注意。
举两个例子: 1、堆小山
刚开展堆小山这个游戏,小家伙在参照关注伙伴方面还较欠佳,会一味的盯着我们搬的石头(豆袋椅)。第两次玩堆小山游戏,在我认真唱着搬石头歌的时候,小家伙就两只手拿着豆袋跟我走,这看看那看看的,把我的歌左耳进右耳出。我就假装头痛,“哎呀,我,我,我头好痛啊。”唰的一下,小家伙的头抬起来了,我吃了一惊,怎么这么快。哈`然后对着小家伙偷笑,继续搬石头,小家伙看着我有种怪怪的表情,也许觉得怎么头痛好得这么快。(哈,我乱想)
接下来在第二回把石头放好后要把它拍打结实,‘小家伙果真是个好帮手,认认真真的拍着’。嘻``我也拍啊拍,嘭一声,我假装跌倒了,随后小家伙停住了手看着我,我立刻站了起来,对小家伙吐舌头。小家伙看见我的表情鬼鬼的一笑,看着我久久都没有眨眼睛,(不是生怕没看见我的下一个动作吧,嘿)第三回搬石头,在我的催促下,才开始拍石头了,拍着拍着,抬起头看一下我,看见我也看着他,他哈哈的大笑,然后又接着拍石头了。
在先前堆小山活动中串插了出乎小家伙意料的声音和行为,他在游戏中的参照、注意伙伴的行为也变得主动多了。(用怪声也非常的有意思,小家伙会睁大眼睛看着我、偷偷一笑,认真的听我把话或游戏进行下去。他的一笑,我不知道有多快活多得意,说明他还觉得和我玩挺过瘾!)
(两个星期后,把十几次堆小山做了个总结,如果在堆山活动或别的游戏中我出现不舒服的情况时,小家伙只是看着我,表情挺严肃的。小家伙大概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许也想说点什么,但又什么都没说,可能不知道应该怎么安慰我。从这点看小家伙开始在意周围人的感觉了。)
2、玩抛接球
串插这个活动时,是给另一个小男孩补课。在这里就叫他小男孩了,怕都混淆了。这个小男孩刚开展RDI,性子也比较自我,不管弄什么都不干,我形我素,情绪不稳定,哭闹着要下课去找妈妈。
第一天,我拿下一个皮球来,示范了几次给他看,我玩皮球非常开心,想借此引起小男孩玩皮球的兴趣。果然哭声也小了许多,看着我玩的球,偷偷的笑。我立即抓住机会,告诉他我们一起玩,(不让他有又想起找妈妈的机会)你把皮球丢给我,我丢给你。小男孩没看着我,也没有做出回应。
第一个回合,开始了,我丢给小男孩,他没理我,一个人把球丢向后面去了。汗!再接下的四、五个回合,我把球丢给他,他都没理我,只顾着自己玩,我经常的催促他快点把球丢过来,最后小男孩没这样做。(我当时很疑惑是听不懂丢、不知道丢还是不想丢、想自己玩?)第六个回合,我帮助他把球丢向了我刚刚的方向,我跑回原位,接起了球,开心的和小男孩庆祝了一番。第七个回合,我想试试看他明白了没有?小男孩接到了球,而是上前走了几步,大概想丢给我,不过最终还是没有丢过来。在第十几回合后,小男孩终于把球丢给我了,他也乐呵呵的一点也不哭闹了。我俩又玩了五个回合,小男孩要我提醒才快一点丢给我。
到第二天,小男孩也我一起玩这皮球,开始的第一、二个回合虽然很开心的哈哈的笑,但还是没能看我,眼里只有皮球。我加入了这个活动,规律的几次正常的接球,又滑稽的差一点接不到球,(“哎呀、哎呀、哎呀”)他终于认真看着我,更大声的哈哈笑,显然很喜欢我这样做。接下来的第七、八个回合,和我玩球,小男孩积极了很多,注意力也集中了,渐渐我催促他的次数也少了。一接到球就咚咚的跑前来丢给我。可爱极了!(但我还是不能知道他的真正心思是真的想和我玩皮球还是想看我滑稽的动作呢?)
写的多是游戏中意想不到的声音和行为,把RDI书中的交谈上的意想不到的声音和行为,加入游戏时意想不到的声音和行为。感觉到孩子的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起来,活动进行得比较顺利,玩起来感觉没那么辛苦,不用老是刻意的提醒孩子注意力。
胡雪妮2007-8-24 22:40:42
2007年4月7日
今天给小家伙补完课想写写他今天的表现。今天给小家伙开展了这4个项目:RDI游戏 看表情拿东西(第二阶段)、助手(第三阶段)、想法解读 情绪的第三级:辨认与处境有关的感受、知识想法的第一级:简单的视觉角度练习。
下午他按时的来到中心,每次来我课室找我小家伙都兴致冲冲的跑过来,我一听到他的脚步声就会忍不住的躲起来,等他一来到就吓他``哈,没想到的是他每次都和我想的一样也想来吓我。
我们一起比赛跑到RDI的教室,哈,我赢了!我准备第一个小时,和小家伙先玩看表情拿东西和辨认与处境有关的感受。看表情拿东西游戏主要目的是提高小家伙的观察能力和参照能力,及根据参照来决定行动。
以前和小家伙玩过跟随视线寻找奖品(第二阶段),加入变化改为看笑和生气的表情来知道是不是接近奖品了。小家伙能掌握这个技能。不过就不能很了解的知道小家伙能不能在生活中运用。这也是我一直不太敢给小家伙全面开展第三阶段的顾虑。
我给小家伙说今天我们要玩看老师的表情来拿东西,老师大笑就拿对啦,老师微笑就是接近对了,老师生气了就拿错了,小家伙很爽快就答应我了。第一次换一种形式玩,我放了三个巧克力的空罐子,(哈哈,小家伙有得看没得吃)小家伙很驾轻就熟的拿罐子,一看我才挤出那么一点点笑容,小家伙还是有点懵了,把中间的一个罐子拿给我,我嘴一扁,小家伙马上就拿着放回去,带着疑问继续,又拿了一个,看我生气极了。他反而露出了一丝奸笑,(噢,夸张了,是我自己想成这样的,只是偷偷开心的笑了,)可能是笑,嘿还不把正确答案套出来了。哈哈`,小家伙手很快的把最后一个罐子拿给我,我就哈哈的大笑。耶,要挠小家伙了,小家伙紧张的“不要,厄,别挠我。”呵,没放过你这么容易。
玩了两次习惯了,也缩短了低着头的时间,第五次由我来拿,小家伙来表演。我慢吞吞的拿,考虑老半天,小家伙看着我,不知要怎么说我好。还是终于忍不住叫了我一声,“胡老师。”“听到啦,我要想一想拿哪一个嘛!”我拿了一个给小家伙,小家伙学着我挤那么一点点的微笑。哈哈`小鬼头。我只好乖乖的放回去了,又拿来了一个,小家伙把嘴巴张的很大发出哈哈的笑声,吓我一跳。
(情绪里的第一级与第二级小家伙能看图表达表情)接下来时间我和小家伙开展了辨认与处境有关的感受。对于辨认表情都这个项目对小家伙和我来说真的很有挑战性。因为小家伙在上两次尝试开展这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说什么千奇百怪了的答案都有而且还很有创新意识,我能想得出的,我想不出的,都有可能从小家伙的口里说出来。
我拿了一套卡片里有四种感受(开心、不开心、生气、害怕),我先拿了一幅开心的处境。我和小家伙说:“一个小男孩在看小丑表演,小丑的表演很有趣,很好笑。你猜小男孩的心情怎样啊?”小家伙想了想说很开心。当我问为什么很开心呢?
这个活动上两次进行了差不多有一个小时,记得小家伙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想不明白,总给些很有趣的答案给我,然后我马上告诉他正确答案。今天我希望小家伙能理解卡片里人物的想法。
拿出了小男孩的图片问小家伙问题了,问到你猜小男孩为什么很开心?小家伙想了一会儿,“因为他看到小丑的表演。”虽然答案不太完整,不过他应该记得我上星期说的话。知道小男孩开心的原因大概是来自于小丑。我马上接上告诉他因为小丑的表演很有趣,所以小男孩很开心了。真棒!
我又把另外几幅开心的卡片让小家伙看了,小家伙都能初步的表达出为什么的主要因素。好啊`,看到小家伙的表现有点开始明白了,我得继续加强提问。
我又拿来不开心的卡片来练习,过了一会我对小家伙说:“我今天和欧阳老师去吃麻辣烫了,欧阳老师的的钥匙漏在了小店里,你猜欧阳老师的心情怎样啊?”小家伙好像有些许可惜的表情告诉我一定很不开心,我接着问“那你知道老师为什么不开心呢?”小家伙想了一下,“因为钥匙掉在了吃东西的地方了,不怕的,要找警察。”(小家伙很激动的挥手安慰我不怕可以找警察,不是我的表情演的太伤心了吧,其实我在窃喜中。)
随后我又向他提了6件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小家伙把其中4件事的原因说得很明白清楚,有两件事在他的经历中没有发生过只是把原因说出来了。好吧``小家伙看你这么棒``准你喝水去``哈哈``!
胡雪妮2007-8-24 22:41:40
现在要开始玩助手游戏和知识想法的第一级:简单的视觉练习。上两个星期我拿出积木,和小家伙说我们来玩搭房子了。(助手)“我要搭一间房子,我是一个建筑师,现在请你来当运材料的徒弟。 如果你运材料运得好的话,我可以考虑教你怎样搭房子。”
上两个次和小家伙先玩最初的版本,是老师大声的告知徒弟,师傅要徒弟运些什么积木给师傅,并在搭的过程中,徒弟观察师傅是怎么搭房子的,积木搭在什么地方,怎么搭,为什么这样搭,一些搭房子的想法,学习搭一些房子的造型和了解师傅的一些习惯、喜好。到活动开展到后面时就能在师傅没有说话的情况下徒弟能看着师傅搭房子,知道师傅的习惯喜好需要什么积木,这个时候该给师傅地运什么材料,形成一种合作的默契。
上两次,我把一大堆的积木交给了小家伙,小家伙很认真的看守着积木没有一点要看我的意思,给小家伙玩了我说要些什么形状的积木。例如:“我现在要开始搭房子的墙壁了,请你运些四个帽子的积木给我。”“墙壁要建用两个帽子的把下面的积木砌起来,这样比较结实,不容易倒哦!”“我喜欢用四个帽子和三个帽子的积木,这样的房子才又宽又大。”“我的房子的门要留大一点,因为要把车开进去。”“还用送些天花板的积木给我,如果没天花板,我怕下雨会漏水。”
今天我准备和小家伙尝试着开展师傅不发出声音徒弟来拿师傅需要的积木,小家伙还是会想过一把当师傅的瘾,会时常问我什么时候他才能当师傅。“我要开始搭房子了,请你帮我送积木过来。”小家伙动作很慢,我得催促他,因为他的注意力都放在看着积木,看我没出声又抬起头来看着我(他心想怎么还不快点说要什么),形成等着我发指令拿什么材料的习惯。
我摊开我的手,手指抖啊抖,放在小家伙的面前,小家伙看了看我,又看了看积木,也许不知道该拿哪一个给我,又想了想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快点运材料给我啊,我要准备开始建房子啦。”小家伙听了即刻很快的拿了一个三个帽子的积木给我,我的眼睛和嘴巴忍不住联合起来给了小家伙一个鄙视的表情。(鄙视眼神让他明白,老师的意思是怎么学了这么久都没学会啊,还不知道师傅想要什么啊,真是的。)小家伙看见我的表情显然被有点失落,哈`
小家伙把积木放回去,我提示了小家伙让他想想老师喜欢用什么积木搭房子,习惯先搭哪里,让他在记忆里的事情调出来。小家伙一下子好想得到了灵感一样,一把拿了三块四个帽子的积木给我,(他的意思是让我能搭快一点)我看了一下积木,满意的点了点头,搭起了围墙。我时而快时而慢的搭积木,这时需要孩子看着师傅搭得快时,快点拿好积木给师傅,师傅搭得慢时就等着看师傅什么时候要再拿给师傅,默契的和师傅配合。
小家伙在旁边看着,小家伙呆呆的看着我搭积木,我看了他一眼,他没看见我看他,小家伙没能自觉的去拿积木给我,不知道到小家伙在想什么,他是还没能够和我的默契合作还是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最后没拿积木给我。(看来,暂时还不能当运送材料的师傅,还需要多练习打好当新手的基础)
“咳咳”小家伙看着我,笑了笑,“胡老师,墙壁要搭得牢固一点哦。”(哈哈``,小家伙,自己该干嘛什么都没干呢```还督促起我来了。)后来继续接着搭房子的门、天花板、几个回合下来,小家伙还是需要我提醒“快点啊。”但动作利索了,对赋予的工作紧张许多。
串插了一些游戏,接下来我和小家伙开展了知识想法的第一级:简单的视觉角度练习。
上两次的也和小家伙进行过这个活动,小家伙对于我们不在相同位置上看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不能理解,也许也觉得奇怪想不明白为什么会不一样吧!记得上两次我给小家伙举了很多卡片和亲身体会的事例。
刚开始小家伙,听我讲解,糊糊涂涂的觉得怎么这个问题这么怪,什么我们的位置不一样所以看的东西就不一样。经过第一、二个星期的练习,死磨硬泡,小家伙把“看的东西不一样,是因为我们的位置不一样。”死记硬背的背下来了,能看到卡片表达为什么我们看的东西都不一样,是因为位置不一样,要在同一个角度看到的东西才是一样的。也许还真的不能完全的明白为什么看的东西不一样是因为位置不一样,要在同一个角度看到的东西才是一样的。
活动前先准备好一些卡片两面都有图画,或把两张卡片合在一起拿着让小家伙看卡片的两面图画,然后放在我和小家伙的中间,我拿了一张一面是手套一面是星星糖的卡片,我问小家伙:“你看到了什么啊?” 小家伙说:“我看见星星糖。” 我又问:“胡老师看到了什么啊?” 小家伙刚刚看图时就没认真记住,想了一下没回答,我问:“你那边看到星星糖是不是啊?”
边翻过我的这边让小家伙看,说:“你看,我看到一对手套。” 再翻回卡片,让小家伙看见星星糖,我说:“我看不到星星糖了,现在只有你看得到星星糖。” 我问:“知道为什么我看不到星星糖啊?” 小家伙笑了笑,想了一下,没有回应我,我接着说:“因为我们要在同一个角度看到的东西才是一样的。”
同时,我也示范到小家伙的位置上去看,让小家伙能体会到真我真的到了他的那个角度才能看见星星糖。 “你看,胡老师和你的角度不一样,看的东西是不是不一样啊?” “是啊。”(我想大概小家伙回答的这个是啊也是顺口说的,因为这时的小家伙根本还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角度不一样,所以所看的东西就不一样) 我告诉小家伙:“有时,我们和看到的东西不一样,是因为我们的位置不同,要在同一个角度看到的东西才是一样的。” (我必须把这个原则经常的告诉小家伙)
胡雪妮2007-8-24 22:42:18
今天,又准备进行这个活动了,我希望小家伙今天能理解泛化得到两个人看的东西就不一样,是因为我们的位置不相同。
我一开始,用了上两次的卡片引入,准备想用实际来泛化,看看小家伙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我们两人相对而坐,我拿着一个望远镜,看啊看,吸引小家伙的注意,小家伙又想用他那甜死人不偿命的笑脸和话语来骗我的东西了。 “胡老师,你的望远镜能不能借我看一下啊?我们一起玩吧,一个人玩是不好玩的,要两个人玩才好玩的,我们是好朋友,如果没有朋友,有什么困难就只能找警察了,没有朋友帮忙,没有朋友是会一点也不开心的。”
(我的天啊,这些语重心长的话怎么会出自小家伙的嘴里,虽说平时也有教他提醒他不能一个人玩,但没有说得那么详细,让我吃惊不已,反倒我变成小朋友了,被教导了起来,哈哈,真过瘾!想了一下也许是小家伙平时不讲道理时,或自己一个人玩,爸爸妈妈教他的。)我心想也对,会这么说说明还是体会到了一个人玩没意思,小家伙以前在RDI课室里可是一个人玩十多分钟也是没所谓的。
只能把他骗好,继续进行课题。我让小家伙背对着窗,我面对着窗,我拿着望远镜看着窗外,说:“我看见外面的房子里有一只猫。”(小家伙最喜欢小猫)小家伙一听见了就想转身看向窗外,被我的“A”叫住了,睁大眼睛看着他,我赶紧问小家伙,“你有没看见小猫啊?”他说:“有啊。”我说:“在哪里看见啦?,到底有没看见啊?” 小家伙连忙改口说没看见。
接着就是急着让我借望远镜让他去看小猫, 我问小家伙:“你看到什么啊?你为什么没看见小猫?” “我看见钟,因为我看不到哦,我们坐的位置不相同`,所以我看不见`。”小家伙急着挪过和我同一个位置上来准备看不猫。我看见小家伙这个举动,看来真的比上两个星期更理解位置相同能看见一样的东西。我说:“奇怪了,为什么我们两个人看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小家伙很自信的说:“因为我们的位置不一样啊,要在同一个角度才看得到啊。” “对啊,好那你过来看和我一起看小猫吧。” “胡老师啊,小猫在哪里啊?我看不到。”“厄。。。。。。,小猫跑回家里去了。”哈哈`````````
我发现小家伙渐渐真正理解,我们看的东西不一样,是因为位置不相同,要在同一个角度看到的东西才是一样的。为了增强小家伙对这个原则的更加深理解。我又创造了5个场景,让小家伙体会。小家伙在5个场景里能回答正确,清楚的表达出我们和看到的东西为什么不一样,是因为我们的位置不相同,要在同一个角度看东西这样就能看到同样的东西。
“胡老师,4点46分了,很晚了,要下课了。”这把声音是谁的还用猜吗?哈`下课了,小家伙蹦蹦跳跳的溜了。``
想法解读对于小家伙欠缺感受别人的想法和需要,交谈时只顾着讲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懂得留他人的兴趣和反应(认为别人的想法、喜好和所看的,所听的,所想的事,所发生的事、所在意的事与自己是一样的),不知道别人会根据自己的行为来衡量自己,不理解误会的发生,等等。所以我觉得对小家伙来说想法解读在他的社交上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