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孩子分类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RDI融合部 郭慧敏
有很多孩子对于类的概念难以理解,浩男时,看到作业本在做“不属于某类”的训练内容。我就试着让他实验了一下,说“浩男,把能吃的拿给我”。结果孩子将桌子上的物品卡片一一放在我手里,并说“橘子能吃,鞋子能吃,苹果能吃……”我一看立刻停下实验,这说明孩子可能不理解“能吃的/不能吃的”这个抽象的概念。
想到这里,我就改变了方法。我找来一块饼干,一块面包和几片薯片,将这些放在浩男面前,问:“你想吃什么?”孩子说:“我想吃薯片”。接着就告诉他,“薯片是能吃的。”让他吃一些。第二轮将桌子上的食物减少为两个(拿走了),再问“你想吃什么”?与上次一样,告诉他“××是能吃的”。最后剩下一种食物,让孩子说出“××是能吃的”并品尝后,在食物旁边放一支铅笔(或其他物品),重新让孩子来选择他想吃的。选择一次食物就强化性的让孩子吃一些,并将食物放在旁边,换另一种食物与铅笔,进行比较选择。有的孩子从不选择“想吃铅笔”,把所有孩子吃过的放在一起,告诉他“这些都是能吃的”。铅笔放在另一边,说“铅笔不能吃”,并加上否定的摆手动作,让孩子理解“铅笔”与“食物”的区别,即“不能吃的”和“能吃的”。多次重复此实验,灵活掌握其中细节,强调“能吃的”“不能吃的”,直到孩子对这些物品能主动表达“××是能吃的”“××是不能吃的”时,更换实验内容,把饼干等换成其他能吃的东西,将铅笔更换成剪刀等区别明显的物品,再进行实验,以此类推孩子通过品尝(味觉)、观察(视觉)、听说等理解一个抽象的分类概念“能吃的”和“不能吃的”。
上面的内容看起来很麻烦,但是操作起来还是挺实用的,能够让孩子真正理解一些概念,而不是刻板记忆。其实分辨“能吃的/不能吃的”还不是最终的结果,这只是让孩子初步理解“能”与“不能”,只有孩子真正理解后,你再转换成“能不能穿/能不能喝/能不能坐”等问题,孩子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就像有的孩子打小朋友,你问他“能不能打小朋友?”他立刻回答“能”。这时你不能去责怪孩子,那是他根本不理解你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问题的表象,也只能解决问题的表象,却不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最后导致这个问题解决了又面临另一个类似的问题。层出不穷的问题让我们感到头疼不已,也许这时我们都该认真的从各方面分析,问题的核心在哪儿,再从核心出发,系统地解决整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