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的教学绝不等同于教育
那天请小宜资源班的辅导老师来我的工作坊参观,她又跟我谈起今年参加入学鉴定安置学生状况,进普通班的人数仍是年年升高,程度却令人担心这些孩子到时候的适应程度,是否大多都需要资源班老师大量的课程和支援(因为他们己经负担太重了),才能让孩子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减少普通班老师的抗拒,并且让孩子获得有效的学习和教育。
其实,在过去六年她辅导小宜的过程中,我们就有不断的交流她辅导其他孩子的状况。最令我们感到忧心的多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点,仍是多在课业上,虽然每个家长嘴上都说不在乎孩子的课业,只是希望能有个团体的环境,让他安稳的学习成长。然而家长在家几乎都在盯小孩写功课,对于行为,情绪和沟通,人际等问题,家长都似乎觉得是老师要教的。当然,也有很大一部份的原因是老师反应的问题,家长可能也无法教,不知道如何教。
那天有个家长跟我反应,她原本觉得某会提供的一个课程还不错,但现在却把全部有经验的老师都换成新手,新老师完全没有教自闭症孩子的概念,只会照表操课,孩子上起来不但不进入状况,整堂课大哭大闹,让她非常困扰。(这当然是主事者,不尊重家长,也不了解孩子的做法。)
再谈到工作坊开幕这一个月来,所评估的个案,最普遍的现象是没有发展出观察和模仿的能力。在沟通方面,几乎仅限于表达基本需求。情绪状况虽大多算稳定,但在被要求简单的指令时,多会有抗争,或不理解的状况。这些都对孩子进入团体的跟从,规范和学习有极大的影响,无法产生自主性,更对团体适应,社会化,人际关系的发展有限制。然而这些孩子都不是没有上疗育课程,家长也更是积极的各类课程。
我真的还是要提出呼吁,也提醒家长,疗育类的课程都是从某一部份的生理发展障碍来处理(学界在学前多强调“发展性课程”,发展中心和复健,感统等训练尤其重视,小学后则多强调“功能性课程”,特教班尤其重视,以后再聊)。坊间教学类的课程,则多强调某一,两种的课程模式,虽都有其理论和教学的基础,也列出了其目标,但回归到孩子的整体发展,仍是绝对不足的。
三年前我的书上,都提过这些问题,反应的是我多年看到,现到的现象,很希望透过那样的呼吁,提示家长放下焦虑,慎选资源和课程,也不能太过依懒,更期待提供服务和课程的人员,能跨出专业导向,多面向的考量。多年后,资源己经广泛到家长跑到腿软,虽然许多年轻的治疗师,有较多的改进,但已坐拥盛名者,反是进步很有限。日前看到永康妈妈说每个课程都像是拼图的一块,其实没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拿到的是百片以上的拼图,而可能全有的课加起来也只有三十件,还有更多更多的作品,是要我们去连结,延伸,统整和指导他们应用的。
重点是当几乎每个课程所采用的内容都依照特定模式来操作,因此孩子做了一段时间之后,自然会掌握这些经验,让我们看到一些进展,但相对的,很可能让孩子又陷入了一个特定的互动模式,包括特定的人,特定的物,特定的作业或流程。我常说人跟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一对一的,即是孩子对妈妈的互动经验,大多不会直接类化到外婆身上,老师身上,其他同侪身上。因此早期的这些情境类化,能力的延伸(当然是指正向的,负向的不论是在那方面都是要有策略消除的)都是最重要的课题。类化之外,更需要提供弹性和变化的经验,才能逐渐打破自闭症儿的固着行为,利于将来广泛的适应性发展。
再来是最关键的,即便是所有的作品都被我们拼起来了,一页拼图是否就是孩子带得走的能力呢?这还是要回归到最基础的问题,我们给孩子的到底是教学指导,还是教育发#p#分页标题#e#展。当所有的能力都只在指导者,教学者的手上,孩子只被教成一个学习的傀儡,对他能有多大的助益?教学绝不等同于教育,因为教育要考虑终身的学习和生涯的成长,让他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
我的企图是高的,目标是远的,因为我看到太多太多各种教育状况下长大的孩子,我必需更广泛的思考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开创不同的机会给孩子。今天我把我的观念和孩子的经历摊给所有的人看,不只是想给大家分享这些心路历程,而是要提示大家有更多的教育面向是要了解和考量的,才有可能达到几近完全正常的所有适当言行,而不是有一些很好的能力。这真的非常不容易,其实远比你们现在想到的更多,(写到这真的很心急,我的第二本书,出版社还在审稿,不知还要磨多久,里面可以给大家更清楚的面貎)。
当然我不是要打压或吓唬家长,只是我太心疼家长和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家长也没有办法靠自己的经验做判断和取舍,甚至会被牵着鼻子走,人云亦云的现象亦所在多有。我比起大家是幸运吧!因为没有人有我这么多的经历,看到这么多现象(包括医界,学界,疗育界,教育界),辅导这么多的家长和孩子,各种不同的年龄和障碍状况。我很期待自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让家长和教育界的人真正了解,孩子需要如何的统整教育和生涯教育,而不是各唱各的调,更不是各自抱着不实际的期待,或什至各以“专业”的名目,让彼此之间埋怨和抗争。
因此,我认为最后所有的一切,还是要回归给家长的支持,不论心理,认知,观念,教导的能力,所以真正要落实的统整,第一步是放在家长身上,厘清确实适合孩子的教育目标,并不是指计画他以后变成什么或做什么,而是你掌握的方向,这样的方向要结合的是一个自然人生活,独立的发展需求,尤其在目前我们所处的大环境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踏入各个属于他的和不属于他的社会,他能依归的什么?还是我们对他适性的支持和引导。这些是不能也不可能外嫁他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