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团体游戏 提升认知发展力
游戏是幼儿日常生活主要的学习方式,对发展迟缓或身心障碍幼儿来说,更应该透过有趣、能够实际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
不同领域的教学所须应用的游戏方式不尽相同。以六大领域画分,语言、认知、精细动作等基本能力的提升,须藉由大量一对一的游戏方式作基础,让幼儿建立基本能力,以期日后进入团体能有更好的能力发展与应用;粗大动作的发展则可透过简易的体能活动提升;生活自理部分除了实际情境练习外,透过一对一的象征游戏练习也会让幼儿愿意重复练习;社会情绪的提升,除了一对一游戏外,小团体游戏形式也是提升特殊幼儿社会互动能力的最佳途径。
即使各类别身心障碍幼儿或发展迟缓幼儿,透过简单的规则游戏皆可达到提升语言、认知与社会互动能力目标。例如:轮流等待、游戏规则的理解、相互合作的能力,甚至建立起友谊途径,尤其自闭症幼儿本身社会互动即为弱势能力,进行游戏后成效更为显著。
在设计相关游戏内容时,笔者整理出下列数个原则:
一、规则简易,常见游戏皆可使用,但规则须依孩子能力调整。
二、由成人示范或由能力较好同侪先示范。
三、提供视觉提示,可以使用简报或简单的图片呈现游戏规则。
四、搭配节奏清楚的音乐,使用孩子熟悉的儿歌或奥福音乐。
五、藉助器材协助,如娃娃、球等,帮助特殊幼儿更能掌握游戏节奏。
六、营造游戏气氛,增加特殊幼儿参与度。
七、让游戏成为每日例行性活动,融入幼儿园各个活动时间中,不局限独立进行的时间。
依据以上原则,笔者提供数个在教学现场常用,不限人数的小游戏作为参考:
(一)抓尾巴:可培养幼儿与同侪的默契,与他人动作的调控以及自己动作的协调。
将长条报纸或丝巾系在幼儿的裤子上,将孩子围成圈圈,依孩子活动能力决定圈圈的大小及是否坐在椅子上,选出一人系上尾巴,另一人则为追逐者,围绕着圈圈抓尾巴;当熟悉游戏规则后,可以每个幼儿都装上尾巴,一方面防止别人抓自己的尾巴,一方面要抓别人的尾巴。此游戏可以进阶为猫抓老鼠、鬼抓人等游戏。
(二)丢娃娃:可培养幼儿观察以及在游戏中的专注力。使用孩子喜欢的娃娃当信物,大小或重量依孩子能力而定。请孩子围成圈圈或排成一排,播放儿歌或让孩子自己唱,当音乐停止时让孩子选择一个人的背后放下娃娃,然后轮流。
(三)听音乐传球:幼儿围坐成圈圈,若有需要可坐在椅子上,让幼儿听音乐传球,音乐停时,拿到球的幼儿起立并做连续动作模仿或其它指令,此活动可加入认知、模仿元素。
(四)抢椅子:要幼儿围坐成圈圈,须使用小椅子或一人一张软垫。请幼儿站立围在圈外,用简单的儿歌或音乐,当音乐响起时绕着圈圈散步,音乐停止时抢一张椅子(垫子)坐或站。
(五)足垒球:运用四张软垫,分别像棒球垒包排列,请幼儿在本垒排队,由一人担任投手,一开始时由老师担任投手一职,幼儿站在本垒的软垫上踢滚地球,并须依序跑向垒包。此活动需要观察他人的动作,再进一步控制自己的行为,可以在熟悉后加深游戏规则。
(六)简易红绿灯:运用简单的红绿扇子或纸卡作提示,请幼儿先围成圈圈,拿纸卡的人站在中央,请幼儿观察灯号变化,绿灯走,红灯停。此活动可延伸不同类型,例如:改成直线跑,持扇子的人站在前方,并可延伸为一二三木头人等活动,藉由视觉提示让特殊幼儿更清楚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