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协调自闭症孩子支持系统
1、 自闭症的孩子,要把它当成正常的孩子,又不能把他完全当成正常的孩子。
区别是在他的自然个性上要把他当成正常的孩子,他有他自身的心理感知和思维认知系统,不论这些和其它人外在表现是否一样,对于他自己来说,都是独特的。如同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在这一点上是完全一样的。对于大部分的成年人来说,我们自己也可能由于少时的一些经历,部分能量卡在某个阶段,因此在某些测试行为的图表中表现出异常。异常本身就是一种正常。这个世界没有一样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人!也因此来说,无论每个生命的内在是怎样,都需要尊重。
然而,在社会行为上,他和大多数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不太一样,因此我们要更加有耐心地帮助他,比如身体的运动、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付出更加长期的耐心、包容、还有坚持!
2、协助者的和谐对于孩子是最好的礼物。也是我们自己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我看到博博哥哥和博博妈妈在谈论的过程中,都在不断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因此我看到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理解,却忽略了一个概念,良好的沟通首先要让对方了解到我收到了他的好意、或者是某部分的观点、并且愿意配合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我有另外的不同的观点也希望对方共同探讨。
如果每个教育孩子的角色在为了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在说“有我无他”,那么我们这样的出发点,是不是夹杂了太多自我的因素在里面?谁是这场争论的主角呢?看起来是博博,实际上却是我们自己,因为是我们自己不断地需要被理解!
如果真正是为了孩子,也许我们更加应该停下来想想如何配合彼此?只有能听到彼此的声音、然后相互接受彼此的不同、并且做到良好的配合,这也许是给与孩子最好的礼物!
毕竟,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做到一切,当我们需要别人配合的时候,不能够要求别人完全以自我的模式约束他,而是“求大同、存小异”,如果彼此听不进“小异”,就无法达成“大同”。
我不得不承认现在阶段社会上很多地方所谈到的“接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的确成为了一个放纵或者逃避的借口,我也曾经困惑过这个概念,而现在我所说的接纳会有很大的不同,也因此在我《戒掉爱中的伤害》一书中,我谈到了合适的接纳,是接纳对方的感受、情绪、想法,但不代表我们认同他们的行为!
接纳,对于博博妈妈来说,除了接纳孩子,也要接纳当下自己和他人所能做到的所有状态;而对于博博哥哥来说,除了要接纳自己的所有想法,也要尝试着允许他人和自己有不同的想法、甚至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感受。
接纳,不代表没有改变,不代表没有引导。接纳只是让我们接受彼此不同个体的前提下,弱化彼此对事件的情绪,因为人在大的情绪中很难客观看待事物,也因此会影响到很多判断和行为决定!
接纳,也不代表接受现在的样子,就可以逃避对未来的努力,而是在接受现状的情况下,少些自责、多些行动、更好地继续向“大同”的目标努力!
“大同”让我们有更多的力量,彼此之间也要学会相互体谅和感谢,也因此,每个人得到支持、包容和软化,这才能够带动孩子身边整个大环境的和谐,这对孩子的影响更加是重大的!
另外,博博哥哥谈到了教师的职责。在我的两本书里都从不同角度提到,教师的职责和母亲的职责是不同的,两者一个偏于个性培养,一个偏于规则培养。两者的角色不能混同,也因此注定了两者对待孩子的模式不会一模一样。
任何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只是需要度。也因此,需要大家不同角色的相互配合!
如果彼此都在要求对方用自己的方法,很可能最后把彼此推开,协助的力量更加薄弱!
水至清则无鱼!
切记,让孩子的身边充满欢声笑语,比告诉孩子说你要高兴、你要欢声笑语,更加容易让他达成目标!
让孩子看到彼此的被尊重,就会更加相信自己能够被尊重!这就是系统的力量!
3、在接纳彼此可能存在的不同前提下,再讨论行为的冲突!
因此,在《在爱中建立规则》一书中,我谈到恰当的批评、多种恰当强制的方法以及强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和补救措施,还有适度的处罚。
强制管教,是让孩子在行为过渡的时候也需要的一种方式,然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唯一方式。
也因此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觉知地管教,也就是说不能所有的问题,只要不合适我们的标准就要严厉管教。如果是这样,管教就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而且非常有可能会无意识当中把我们的焦虑通过表面对孩子的管教传递过去!——因为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没有了解到自己发生了什么。
并且切忌奖惩过于严格,否则孩子就没有了自己发展的空间。在我的书中也同样有案例,奖罚过于严格,对于正常人的影响都是无法感知自己的需要,因此而不得不按照外界的需要来执行,这个和主动理解外界需求而进行的自我行为调整是两回事情!
如果整个社会只有压制,那么孩子的行为和性格将会非常的僵化,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僵化的性格不但会导致很多的潜能无法开发,甚至在周边人来看,这个人更像一个自动化的机械,一个机械如何能够看到情感?没有情感的人,他们的感知系统会更加薄弱,并且缺乏真实的主动性!
自闭症的孩子,让他们和外部世界的人和事发生越多的情感互动,越容易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世界。
同时,对于一个自闭症的孩子来说,如果能够做到行为模式习惯僵化,也许对于生存本身是一种幸运,然而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如果不仅仅想要他活着,还想要让他有机会成为活生生的人、感受真实的生活,也许仅仅这样是不够的!
然而从僵化的行为习惯到主动的融入人群,这中间一定需要相当的时间,时间的长短没有人能够完全确定,也因此这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包容,这个是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的!
当然对于孩子的引导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选择,在孩子的生命长度和生命深度两者中更偏重于谁?
博博哥哥使用了强制的方式,也不是没有道理,然而如果在强制的同时,能够把意图说清就更好!而且除了在他出错时压制、然后单独谈话,还要提前预防。知道他有什么不良的习惯,要不断提前预防地提醒他!切忌说“说来说去都没有用”,百年树人,正常孩子的性格培养都要很多年,有些孩子的变化是很长远的#p#分页标题#e#,比如我书中我谈到,有的女性从小在家从不干活,后来嫁人了却非常能干,并且还是用她父母的方式。
我们对孩子、甚至他人的影响,有时不见得效果就表现在当下,而是更加长远和有力!
我们要相信这个影响,当然,这其中不但包括了对孩子的信任,也包括了对自己的信任!
4、如何看待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认知,很重要,因为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认为孩子不对,孩子就是不对的,也许是我们自己错了!
我记得博博第二次来到我这里,很喜欢玩我这里的楼梯。
中间让他和哥哥出去玩,我和妈妈则留下单独谈话。
结束后由于已经很晚了,博博妈妈表示一家需要及时赶回中山,因此,博博没有时间再上楼来,而是要直接在楼下和妈妈、哥哥回家!博博在楼下听说了这个消息,马上离我很远,并且快步走开!
我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于是我对博博说“哦,博博很想玩阿姨的楼梯,没有玩成很不开心是吗?”他不看我,低着头更加快速地走很远!对我的话有逃离表现。
我在想博博的问题是什么,于是我又说了一句:“真对不起博博,阿姨非常欢迎你上我那里玩!只是没有想到妈妈和阿姨的对话今天进行了这么长时间,是我们没有把时间安排好,因此来不及让你上去玩了,真抱歉,下次阿姨可以请你再来阿姨这里玩吗?”
博博马上抬头看我,身体也停了下来。我知道有效了。
妈妈又重复问了一遍“阿姨邀请你下次再来玩,你愿意吗?”博博看着我,亮亮的眼睛柔和地说,“愿意!”我对他说“谢谢你接受我的邀请”,然后尝试用手摸他的头,他接受了。
博博的问题是担心我不喜欢他、不接受他,同时他认为没有被尊重承诺。我为我和妈妈不能履约抱歉,表明不是故意轻慢他,并且用邀请他下次再来的方式解除他的担心,他的行为自然软化了。
当我看到,在博博的心中,对外界有个担心,怕不被尊重和接受,我为此而高兴,因为当他呈现出这个表现的时候,说明他愿意被看到,也因此有需要,只要有需求表现,就给了周围的人进入他的世界的机会!所以,最好不要简单把孩子的不良情绪表现当作是不懂事的表现,这是孩子送给我们的礼物、也是给他自己的机会----只是他自己还不知道怎么用,所以开始的时候,需要我们先帮助他了解自己。
因而从博博的情绪表现来看博博哥哥说的“狂躁症”。对于“狂躁症”的说法,我处理过很多这样的案例,可以在我的经验值中和大家做分享:
“狂躁症”的孩子都极其聪明!这是必须肯定的!
一般来说,狂躁往往伴随着抑郁,成为双相情感障碍。在心理医院和精神病院,容易被忽略其一。
“狂躁”往往来源于长久压抑的情感没有合适的方式释放,最后无法控制地释放出来!对于狂躁症良好的治疗,“接受情感、调整行为”同样有效,只是这个简单的法则运用在不同个案的身上,需要的深度不同。
它很容易和某种表现混同。比如,如果孩子的父母自己不习惯情感的表露,孩子的情感一旦表露、或者表现兴奋,而父母自身无法承接,父母就可能自己定义孩子“狂躁”、“多动”。
有很多带到我这里的思维敏锐、性格开朗的孩子,父母却怀疑是“多动症”,原因是父母本身抑郁;或者孩子不愿和父母说话,父母认为“自闭”,原因是父母本身焦虑和强迫!
有的时候,如果我们无法认识自己,我们就无法认识他人;
如果我们自己就不允许表露情感、或者我们接受情感的界限比较分明,那么他人表露情感的时候我们自然不能接受!
如果我们分不清自己和孩子的问题,那么很可能误导孩子!
因此,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看看自己在协助的过程中是否还夹杂着小我的需要,如果是这样,那么也可能是无意识当中透过爱护孩子在满足自我。
问问自己,我们是否自己允许表露情感、或者我们接受情感的界限是否比较分明,如果是,那么他人表露情感的时候我们自然不能接受!
这并不是说我们错了,而是说明我们彼此不一样,不是对方错了。
如果认为一定要管教才能出规范,那是否是因为自己认为人没有自身的良性、必须压制才没有邪恶呢?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呢?这是否是一种价值观的折射呢?
又或者我们更加是为了给周边其他的人证明我们的想法,因而特别强调呢?那么我们的重心到底是孩子本身、还是周边的其他人呢?
在对于博博爱护的时候,是不是还夹杂着“必须立刻改变、必须立刻收效,才说明我是有效的?”我们对自己、对个体生命的成长是否抱有足够的信任和尊重?
我们会否无意识中因孩子不配合而产生的挫败的感受,以批判孩子的方式回敬给了孩子?当然孩子也需要知道自己行为对他人带来的影响,只是即便是行为有错,也需要被尊重;即便是我们帮助对方,也需要尊重他人。所以,《在爱中建立规则》一书中,恰当的表达不满会和大家作分享。
有时候,一个完美的人不见得是一个好的协助者,有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某种协助中,需要放下很多东西,包括名誉和完美!
如果发现了小我,这是需要我们自己面对的、不应该以帮助孩子的名义给与孩子,发现自己情绪过重时,需要自我处理。
同时,博博妈妈看到孩子表露情感的能力增强,为他高兴,这是好的,如果可以同时引导博博了解情感表露是被允许的,但是合适的方式表露是要考虑的,这一点也很重要!
我的孩子刚从外公家回来,总愿意坐在我们肚子上玩。
先生直接告诉她“我不喜欢这样!”发现孩子很失落!
于是我换了一种表达方式,“我知道你想和我们亲近,你喜欢我们我们太高兴了!外公很喜欢你这样向他表示喜欢是吗?可是爸爸妈妈不习惯,我们换一种方式好吗?”
孩子马上高高兴兴地改变了。
其实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学会恰当的表达和拒绝,就会去强制孩子。
然而,人无完人,接受自我,才可能更好地协助他人。
否则我们的内疚,要么让自己沉浸在内疚中,从而可能做出过度妥协(在我的强制内容中也有所谈);也还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对外找一个责任人,因此可能会找到一个第三者,因为他的身上也有我们曾经模式的影子,因此用责备他的方式来代替对自我过往的惩罚;另外的时候,我们却会无意识对那个我们为之内疚的人感到愤怒,从而更加加重我们内疚的双向负面伤害。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自我需要和当下的认知,即便有伤害也是我们不自知、无意识的,在意识中都已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要学会接受当下自己所能做的状态,#p#分页标题#e#然后再朝着下一步走去。如果在这个部分有困难,那么需要进行协助者的个人调整。
5、我不建议长期使用“用示爱来控制改变”。
我看到博博妈妈和哥哥做了很多的努力,因此博博对你们的信任度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感受到你们的关爱,这对自闭症的孩子,甚至正常的孩子来说,都非常重要。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大家敬佩的。
与此同时,我觉的可以表现对他的某个行为表示喜欢和不喜欢,但是最好不要说“你这样我不喜欢你了”,用“我”的喜好要求孩子调整行为,结果孩子为了我们而改变,而不是自发自动地为自己改变。
如果这个爱他的人不在身边了,那他会怎么样呢?他会自己而做事吗?
也因此,我们可以告诉他,“我不喜欢你的这种行为,我们可以换另外一种行为,但是如果你不小心做错了,我还是爱你的,愿意和你一起面对!”
然而这可能有个危险,那就是在开始的阶段,孩子可能故意做错事情,让你生气,看你是否真正愿意接受他这个人!
这个是需要做好心理准备的,需要一段时间内不断强调“我爱你,但不接受这样的行为,我希望你调整行为!”,而在我们自己的行为表现上,不可以用孤立他、关黑房子等等方式来吓唬他,因为这样的话,和我们的语言是背道而驰的。可以借鉴我《在爱中建立规则》的“处罚”内容!其中一点谈到,小孩子的处罚需要陪伴!
《在爱中建立规则》我谈到冲突解决的时候,有一个重点原则是,问自己“关系和问题哪个当下更加重要?”任何的强制都可能有伤害关系的危险,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减低风险,但是如果想要加深关系,就不要轻易使用。
举个例子,我女儿和我们有一年的分离期,刚从我父母处回来,从很多事情上我看得出表面上很亲近,但是我的一些建议她的采纳度较低,也因此我知道了我们的关系基础缺乏。于是我和先生达成共鸣――这个阶段先解决关系亲密度的问题,因为关系亲密了,很多的问题自然容易解决。于是一个阶段内,遇到她做错事、又不愿配合,我们会尝试选择把自己的底线放宽、甚至有觉知地故意纵容几次,告诉她“我们真的很不认同你的选择,但是如果你就是要这样,我们也接受!”并且在她出问题的时候不落井下石地批判,而是体谅她的感受、共同寻找解决方法。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的关系基础立刻就上来了。在这之后,我们的想法她也愿意体谅了,底线就开始慢慢恢复了,行为习惯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
“关系和问题哪个当下更加重要?”这条原则对于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适用,当然它的选择结果,也是根据每个孩子当时的状况和所处阶段不同来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