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的模仿和共情
神经心理学最新研究发现,人脑中有一种神经细胞,当一个人自己做某个动作和看到别人做这个动作时,会产生相同的反应。专家们把这种神经细胞命名为“镜像神经元”。对于镜像神经元来说,自己做一个动作和看到别人做这个动作是一样的,看到别人做等于自己做了。就象人在镜子面前做动作一样,“所做”就是“所见”。
镜像神经元的存在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揣测别人的心理,通过观察别人的言行举止了解他的内心。当我们看到别人的某种表情和动作时,仿佛我们自己也有这种表情和动作,我们知道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所反映的内心活动,据此“推测”对方也有这样的内心活动。这种推测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觉。
孤独症患儿没有心智解读能力(theory ofmind),不知道别人的内心想法,不会察言观色,所以才会有情感和社交方面的障碍。究其原因,可能就是镜像神经元的缺陷。那么,这种缺陷到底是镜像神经元缺失还是未被激活呢?
台湾的杨宗仁教授做了一个实验。他让一名治疗师去干预一个重度自闭症的孩子。开始的时候,任凭治疗师怎么去逗引孩子,他都毫无反应,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后来,治疗师试着去模仿患儿的动作。他在毫无目的地敲打着一个装着糖果的盒子,治疗师也拿起一个同样的盒子敲打,动作和节奏都与孩子完全一样。过了十分钟,孩子看了治疗师一眼,说明他开始注意治疗师了。这时候,孩子改变了敲打的节奏,治疗师也跟着改变。孩子又看了治疗师一眼。慢慢地,治疗师主动改变敲打的节奏和动作,还加进去了摇的动作。结果发现,孩子在模仿治疗师。
孩子能够模仿治疗师,说明他的镜像神经元已经被激活了。它是怎么激活的呢?是治疗师对孩子的模仿。孩子做了一个动作,然后看见治疗师也做了一个动作。他换了一个动作,发现治疗师也换了一个动作,就象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动作一样。于是,“所做”和“所见”形成了联系,并激活了上一级的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被激活之后,孩子就能模仿别人的动作了。这种模仿是情不自禁的,因为支配“所见”和“所做”的是同一个神经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动作模仿会逐渐让位于“内隐模仿”。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模仿的就不是外部动作了,而是内心感受。但是,内隐模仿仍然能够传达到肌肉,被肌电图测出来,还可以表现为催眠状态下的观念运动。
回过头来看孤独症患儿,为什么不关心别人,不去模仿别人,原因可能是他们的镜像神经元天生就比较迟钝,也有可能是没有被激活。例如,绝大多数母亲都会花很多时间去观察、欣赏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发出声音、出现某种面部表情或做了一个特别的动作时,母亲会兴高采烈地去模仿,这就是镜像神经元的刺激。如果母亲对孩子不理不睬,孩子的活动得不到反馈,没有机会“看到”自己的活动,镜像神经元就会一直在那里睡觉。
有的母亲认为,应该教孩子正确的行为,不能强化错误行为,所以故意不去模仿孩子的某些行为。例如,当孩子呀呀学语的时候,发音往往不准。有的母亲会去纠正他。也有一些母亲不但不去纠正他,反而学孩子说话,故意发音不准,逗孩子玩。到底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呢?如果真的存在着镜像神经元,那么,母亲的模仿是有助于孩子正确了解自己的发音情况的,哪怕模仿错误的发音。模仿就是照镜子,照镜子可以看清自己。镜子从来不管你长得怎么样,照照不误。
由此想到心理咨询中的共情。共情就是镜子,咨询师从咨客身上看到了什么,然后用话语或动作表达出来,反馈给咨客,帮助咨客更好地认识自己。
共情和心智解读能力是一回事。孤独症患儿没有共情能力,不知道别人的感受,不可能成为咨询师。但是,咨询师的共情能力也是有高低之分的,有些人必须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怎么培养呢#p#分页标题#e#?就是模仿。不是让咨询师去模仿别人,而是让别人(譬如督导)去模仿咨询师,对他共情。在被模仿的过程中,镜像神经元被激活起来,咨询师的共情能力得到提高。换句话说,不是通过共情(训练如此对咨客共情),而是通过“被共情”来提高共情的能力。不幸的是,“被共情”是有杀伤力的。当一个人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缺陷,而镜子如实反映了情况时,他会感到很受伤。
拉康曾经提出“镜像理论”,认为我们是通过照镜子知道了自己的容貌,然后发现周围的人长得跟自己差不多,属于同类,于是将心比心,拿自己的内心体验去揣测别人的心理。不知道这个观点与镜像神经元有什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