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下的重要性
我们的孩子在很多时候都不会等待,比如要玩玩具、吃零食,都是急着要,一下子要不到,就会表现较大的情绪波动,很多家长都常因为这个问题向我们诉苦。但是家长们有没有考虑过,问题的出现是不是全怪孩子?自身有没有问题呢?
作为父母,都是非常疼爱自已孩子的,特别是在发现孩子存在自闭症这一情况下,更是万宠于一身。一开始,孩子表现出要什么,马上给予,一个表情,一个手势,马上满足,从中没有任何的干预,而有时刚好要的东西收起来,或没有了,就哭闹,家长表现出着急、紧张,马上寻找或外出买回家,在孩子哭闹时塞到手里,直到不哭才松口气。就这样,长期强化了孩子这一不良行为,就表现出末不到就闹情绪,闹情绪就会要得到。那我们怎么对待这个问题呢?
孩子有想得到的东西,这是好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他喜欢的物品来给予做训练。但这得到东西的过程是很重要的。一开始,孩子表示要某件物品,这是他交往的一个表现,我们要马上给予,来强化他的交往行为,这是正确的。但到了后面,我们就要让他学会等待了,而等待对我们的孩子真的很重要。
为什么强调等待很重要呢?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等待几乎存在于任何一个环节。吃饭要等饭煮熟,洗澡要等水热,买东西要等埋单等等。而我们要教会孩子的,就是生活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去应用等待。
怎么让孩子学会等待呢?
首先,我们强化孩子的交往行为。在孩子能主动表达要求之后,我们的物品就要开始不那么容易得到了,把物品拿到孩子面前,跟他说:“等一下”。过了三秒再给他。一开始,孩子可能会稍表现出不解,或情绪波动,但三秒(心里默数)很容易过去,等孩子完全适应,懂得等三秒后,我们再慢慢加到十秒、三十秒。当然,这个过程物品是出现在孩子视觉范围内,且距离很近的。
其次,在孩子完全适应以上的等待后,我们就在孩子视觉范围内增加距离。这一过程,也是从告诉孩子“等一下”的三秒到十秒、三十秒。从中,让孩子知道“我表达了,稍微等了一下,还是可以得到的,而且东西我看得见,很安心。”
然后,在孩子学会这种简单等待了,我们就要开始把物品“藏”起来了。当他表达要某物品了,把他所要的物品藏在身上,看不见的地方,告诉孩子“等一下。”三秒后给他。这一过程,由于物品不在他的视觉范围,可能会出现不安,烦燥等情绪波动,但三秒很快过去了,马上给予,情绪得到安抚,适应后增加到十秒、三十秒。下一步,就开始增加距离。注意,物品不是藏在身上,而是藏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在他表达需求后,告诉他“等一下”,三秒后马上去拿给他,增加到十秒、三十秒。
最后,我们的孩子已经很棒了,他学会了等待“物品”,我们就要进行“等待人”了。之前孩子的交往,都是关注在物品,他喜爱的东西上,而没有注意到,是“谁”给他,而社会交往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怎样让孩子感深受“人”的存在,进行“等待人”的训练呢?在孩子表达需求后,训练者告诉他“等一下XX(妈妈/爸爸/老师)”,然后拿物品走到他面前,不给予,并等待。在孩子等了一段时间后,物品没到手,孩子就会奇怪“怎么还不给我?”。这时候他会抬头看一下训练者,训练者就要把握时机,在孩子看你的一瞬间马上给予并说“给你”。每次重复这一步骤。让孩子慢慢感觉到是“看”了训练者,才得到,并且训练者的脸部表情是笑脸,鼓励的表情,让孩子看的时候是感觉温馨的、愉快的,慢慢增加孩子对人的关注。
“等一下”是重要的,我们的生活中,无时不存在“等”,孩子学会等待,对于他们控制情绪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帮助他们在生活当中各种场境中去“等待”,去适应生活。所以,“等一下”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