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游戏大功能
游戏为幼儿学习以及生活重心,此一观念已普遍为社为大众所接受,在目前的幼儿教育中,游戏的价值与方式,也为现场教育工作者及研究学者所重视。
去年十二月十日王丽琴老师的〈游戏本位评估〉一文中,提到学前特殊幼儿使用游戏为评估方式。笔者本身也为学前特殊教育工作者,在评估时也曾尝试游戏本位的评估方式(TPBA)。笔者认为,在学龄前阶段的特殊幼儿,相当适合使用游戏的方式作为评估。游戏本身包含了多方的能力,能避免幼儿的负向情绪,让幼儿在安定愉悦的情绪中表现出既有的能力,可以减少因评估过于冗长繁琐,造成幼儿的不耐烦,并且最接近幼儿日常作息的表现。
除了使用游戏作为评估方式外,笔者在教学现场的经验也显示,发展迟缓或是特殊需求的幼儿,在游戏的技巧掌握以及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显得较不易理解与体会。游戏的好玩度,除了本身的规则外,还牵涉到参与者的游戏能力层次。
例如:小明为自闭症幼儿,在游戏当中,透过视觉或其它方式的提示,他很能遵守游戏规则,也都能与他人轮流,却鲜少体会到与他人一起游戏的乐趣,在游戏当中显得置身事外,往往需要老师提醒。小强为过动幼儿,在游戏当中往往是破坏游戏规则的人,他可以将所有的游戏都转为一种形式:打了人一下,然后让小朋友追着他跑。类似的例子在学校、家中屡见不鲜。
游戏进行的步调或方式,往往须依循幼儿的能力作调整,在教育的现场是如此,在家中的日常生活也该是如此。常听见家长说:「老师,我看你操作很好玩,我回家操作就一点也玩不起来了!」此时,需要更深思的,就是参与游戏者的能力层次,以及进行游戏时是否能够依据情境做调整。
要能依据游戏参与者的能力以及游戏情境做调整,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累积。依笔者经验,建议家长或现场工作者,先由简单的小游戏着手,并且先以人数在十五人以下的小团体开始,依照幼儿游戏发展的程度设计游戏内容。例如:若是社会互动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先玩简单轮流或与动作模仿相关的活动,先建立与他人互动的乐趣以及培养团体之间的默契。
在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家长应该把握时间,将孩子的能力做最大的发挥,并且给予更多的刺激,让其在发展的脚步上能亦步亦趋跟上发展常模,尤其对发展迟缓、特殊需要幼儿,家长更是担心错过早期疗育的黄金期。笔者推荐以游戏的方式,例如:简单的球类游戏,既可以增进幼儿大肢体动作,也可以提升与他人的调控能力,还可以增进社会互动,值得尝试。
对幼儿而言,在游戏当中能不能愉快的玩在一起,比会不会玩该游戏来得重要。游戏中,可观察他们在游戏当中呈现什么样的表情与笑声。游戏中的笑声,可呈现出幼儿是否参与其中,以及是否享受游戏带来的互动乐趣。尤其是发展迟缓、特殊需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快乐的经验,是供其持续成长与进步的动力。
建议下回要与幼儿游戏时,不论是老师或家长,请放声大笑,体会简单游戏带来的最大乐趣,相信参与游戏的每个成员都能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