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融合交往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人人都享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每一名现代人的心声。就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术界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哲学思想—“全纳性教育”理论。也就是说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学校应接纳服务区内所有儿童入学,并为这些儿童都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条件。在美国等的西方发达国家称为“回归主流”、“一体化”和“融合教育”。⑴
2001年6月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旗帜鲜明地倡导“以人为本”的 幼儿教育,它将《规程》中的“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促使每个幼儿富个性的发展”⑵
就是在这些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推动下,使部分特殊幼儿得以有机会进入到正常幼儿园的普通班级中接受教育。而我们幼儿园抱着接纳的态度,在普通班级中接收了一名有智力缺陷的自闭症幼儿,并尝试以“全纳性”教育理念,开展随班就读教育实验,
一、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融合交往的意义
在一开始,很多人质疑:让特殊幼儿和正常幼儿在一起有教育意义吗?在随班就读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开展融合教育对于正常幼儿和特殊幼儿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虽然正常幼儿和特殊幼儿有着方方面面的差异,但是他们间也有着共同的联系。首先,我们不能光看到“残疾”而未看到“儿童”。⑶ 当特殊幼儿进入普通班级,使他进入真实的世界,他能够在与正常幼儿的共同活动中,获得与同伴相同的经验,并从这些经验中受益。我们尽量让他与正常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生活、教育等的活动,使他能够模仿和练习正常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中获得一定的社会技能。同时,尽量引导特殊幼儿去观察和模仿同伴合适的行为规范,促进他的社会化进程。因此,对于这名特殊幼儿来说意义是重大的。
从另一方面,对于正常幼儿来说在融合交往中可以提高其内省智能以及交往的技能技巧。内省智能的核心要素是对自我的了解和同情心。⑷在与特殊伙伴的交往中,正常幼儿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角度。在我们班级里独生子女占大多数,这些孩子长期处于父母和长辈的关怀中,接受的是来自他人的关爱。正由于这名特殊伙伴的介入,正常幼儿会发现小伙伴的不同,逐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接纳和尊重他的不同,逐步培养其爱心和同情心,不断完善自我,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自己,形成“我可以帮助他人”的想法,从而进一步树立自信。因此,融合交往对于正常幼儿来说同样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把握随班就读总原则,创设条件让正常幼儿和特殊幼儿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要把握的随班就读总原则:既要提高健全学生的教学质量,又要兼顾残疾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把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对于总原则我们理解为:正常幼儿和特殊幼儿在融合交往中,要重视两者间的共性加以引导,同时要对特殊性加以指导,既不能忽视特殊幼儿的发展,更不能将所有精力放在特殊性上而忽视正常幼儿的发展,这对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是提出新的挑战:在教学实践中要探索两者间共性与特殊性,⑸创设条件随班就读总原则使正常幼儿和特殊幼儿在融合交往的过程中都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三、探索特殊幼儿与正常幼儿的融合交往实践中,我们以情感为导向,采取了以下策略:
1.教师的关怀和接纳是引导正常幼儿和特殊幼儿融合交往的关键。
由于特殊幼儿在很多方面都落后于正常幼儿,正常幼儿容易对他轻视、嘲笑和反感,他们的#p#分页标题#e#态度其实反映出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需要我们加以教育和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一举一动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我们对这名特殊幼儿采取怎样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用温和、关怀的语气和他对话,关注他的一举一动,悉心地对他给予帮助,耐心地等待他的进步。要做到这一切最根本出发点是:我们需要从心里真正接纳他,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求我们具备极大的爱心和教高的专业素养。其实,不但是对这名特殊幼儿,正常幼儿也需要我们创设一个“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⑹为孩子们创建一个积极健康的人际氛围。当我们真正做到以正面的、关怀和接纳的态度对待这名特殊幼儿时,我们发现:在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正常幼儿的行为能更加理解和宽容,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鼓励和支持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主动交往和互动。
2. 将友善、帮助教育渗透日常生活每一个环节是引导正常幼儿和特殊幼儿融合交往的有效手段。
那么,如何建立接纳和关怀的良好的氛围呢?我们需要将友善、帮助教育渗透日常生活每一个环节。除了在教学活动时对这名特殊幼儿加以关注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要做一个有心人。如:在排队时,我们鼓励不同的伙伴和他拉手;在起床叠被子时,引导小伙伴帮助他;在玩玩具时鼓励伙伴与他分享。为强化正常幼儿这种积极的行为,我们在班里创设了“爱心树”,教师和幼儿共同约定:谁主动帮助他人就在“爱心树”上贴一片爱心树叶给予表扬,通过以下活动:看看“谁的爱心树叶最多”,看看“我们班的爱心树什么时候可以长满数叶”……,使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越来越靠近。
3. 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活动安排是引导正常幼儿和特殊幼儿融合交往的保证。
在随班就读教育实验中,我们根据正常幼儿和特殊幼儿的共性和特殊性分别制定班级计划、个别划教育计划、家庭训练计划……,同时根据当时的情况制订班级的主题教学活动,让个性化的计划溶入共性化的计划里,使教育措施得以落实,保证正常幼儿发展的同时促进特殊幼儿的发展。
4.适时把握教育的契机是引导正常幼儿和特殊幼儿融合交往的落脚点。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适时把握教育的切入点给幼儿以辅导和帮助。这些教育契机蕴含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所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计划要通过具体的教育行动才能加以落实。我们要做一个用心人和有心人,将融合交往放到日常学习生活的每一个活动中。如:有一次,这名特殊幼儿在幼儿园过生日。我们在想:怎样运用这次生日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呢?在他过生日的这一天,晨谈中,我们提了一个建议:“今天每一个小朋友都送他一份生日礼物:摸一摸他、拉拉他的手然后对他说一句话,或是做一件帮助他的事情”,小朋友听后觉得很有趣。在这一天中,我们看见很多幼儿都摸摸他,有的还在他的耳边说悄悄话,连平时不跟他玩的幼儿今天也接近他了,这名特殊幼儿显得非常高兴一整天都笑眯眯的。在生日会时,我们让他自己独立邀请朋友一起切蛋糕,并表扬这些幼儿平时对他的关心和帮助,鼓励大家和他做朋友。
我们努力探索正常幼儿和特殊幼儿融合交往,把握随班就读的总原则,以情感为导向,让孩子们在一个平等、关爱、友接纳的环境中游戏和生活,使在他们融合交往都获得发展,使友爱和快乐与他们伴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