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带您了解一位特殊老师背后的故事
导读: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三十个教师节,教师节的主题是:“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内孤独症康复专家、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张桂娥教授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
教师节:走近自闭症康复专家张桂娥教授
爱国:为国分忧为民解愁创办康复教育机构
张桂娥教授1985年毕业于河大医疗系,大学毕业后曾在焦作矿务局中学任教两年,之后开始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任主治医师,1995年调入河南省残联康复教育研究中心,任智能开发科主任。
张桂娥教授谈起她当初创业的经历黯然落泪:“2001年的一天,一个孤独症儿童家长到家里找到我,恳请我收下她的孩子。当时河南省残联康教中心智能开发科由于受到老师和场地限制只能收20多个孩子,不能再收了。那位家长扑通跪倒在我的面前,不收她孩子就不站起,没办法,我只好收下了这个孩子,并且安排孩子吃住在我家里。后来,又有几个家长找到我,央求我办个机构,能使更多的孩子得到康复。”
2002年3月,为了让更多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的困境,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张桂娥教授以“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己任,毅然放弃公职,卖掉房子,自筹资金40余万元创办了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敬业:身先士卒坚守教学第一线
如今,张桂娥教授51岁了,身兼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主任、国家“十二五”孤独症定点康复机构专家组成员、中国残联社区康复协会会员、河南残联社区康复专家组成员、郑州市金水区精神残疾人亲友协会主席、河南特殊教育网总编、道道阁儿童之家总裁等多种职务,工作繁忙,但她仍坚守在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第一线,通过数年教育实践,总结的“自然训练法”被推广开来,为孤独症儿童康复找到了最适合的方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桂娥教授接触到了袖珍人,她想,凭这些袖珍人的身高、童音、玩性,能做孤独症儿童的玩伴,该多好啊!说干就干,张桂娥教授几经周折,从一个演艺团体了借调了10名袖珍人,今年3月,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成立了“袖珍人融合教育研究室”,张桂娥教授身先士卒,扎身课堂,潜心研究,探索更适合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学形式。
诚信:实施孤独症儿童家庭全程支持计划
张桂娥教授带领着她的团队,一路走来,历尽艰辛。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12年时间里历经6次搬迁,由9名学生11名老师,发展到如今拥有孤独症、智障儿童等特殊儿童300余名、180多名特教老师、陪护家长350余名的办学规模,孩子来自河南各市和全国二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及美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是目前河南省最大的一所针对各类特殊儿童进行综合性康复教育和能力训练的基地。
12年来,张桂娥教授带领着她的团队向上级残联争取救助资金,积极开展慈善救助,共为贫困家庭特殊儿童减免康复费用200余万元,先后共康复残疾儿童1500多人。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为了进一步开展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工作,先后创办了“慧聪乐园”和“厚德小学”。
张桂娥教授考虑到大龄孤独症人士养护问题的缺失,又筹措资金创办一个托养机构,并开展了陶艺、纸雕等适合大龄孤独症人士职业技术特点的教育,实施了孤独症儿童家庭全程支持计划,为政府与社会减轻了负担,惠及孤独症儿童家庭。
友善:救助特困群体
张桂娥教授在工作之余,没有忘记哪些生活极其困难的特殊群体,一旦得知信息,积极行动。
2006年6月,商丘市民权县四胞胎兄妹家境贫寒,张桂娥教授带领着她的团队将四胞胎和他们的妈妈从民权接到郑州,安排在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学习、生活,所有费用全部免除。爱心传递,四胞胎也成了康达的小志愿者,主动去帮助在这里康复的小孤独症患者;2013年8天,大河报一则“被绳拴的孩子”的报道,引起了张妈妈的重视,这个叫小杏花的女孩,由于父亲木讷,母亲癫痫,家境一贫如洗,小杏花的姐姐因先天性心脏病刚18岁就逝去了青春年华。6岁的小杏花多动自闭,成了村里的脏孩子,孩子想上学,可在当地幼儿园只待四天就被退回。面对多动的小杏花,打工的父亲只能用绳子把女儿系在身边,由于体力不支最终晕倒在了马路上。得到消息后,让在北京出差的张桂娥心情再难平复,连夜赶回,带着工作人员走入了这个支离破碎的家,看着这个垃圾成堆、无法下脚的“家”,张桂娥教授带领员工打扫卫生后,当即决定将小杏花带走免费康复治疗,并为孩子找了一个24小时陪伴的专职“代理妈妈”,负责小杏花的一切生活起居。
2014年5月,周口西华县有一对双胞胎曹永强、曹永志兄弟都患上了孤独症,为治疗孩子的病,他们已经家徒四壁。俩孩子智力也不错,想上学,可到了学校却被人耻笑。这两个曾经给这个家庭带来快乐的双胞胎,却成了这个家抹不去的痛。孩子家长慕名找到了张桂娥教授,可孩子家长口袋里早已没有任何积蓄,只能抱头痛哭。看着眼前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张桂娥教授收下了这两个孩子,除对孩子全免费康复训练外,还给孩子的母亲安排了工作和住宿,并对这个家庭开展了募捐活动,她被人们形象的称为“张妈妈”。
当张桂娥教授了解到“中原纸雕第一人”蔡建华纸雕技艺高超,苦于她因耳聋及自己一人从事纸雕加工等缺陷,很难传承和推广纸雕这种非遗文化,张桂娥教授便聘请蔡建华到康达任教,帮她创办“爱星纸雕手工坊”。
张桂娥教授的爱心还远远不止这些,当了解到袖珍人的特殊身高、就业困难等问题后,她决定吸纳袖珍人来作为这些孤独症孩子的小老师,创新“以残助残,抱团取暖”的模式,让这些袖珍人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目前共安排了人民日报关注的洛阳师范1米大学生海璐璐等30名袖珍人就业。
张桂娥教授12年如一日,以满腔的爱国热情投身孤独症康复事业,与孤独症等特殊孩子们建立心灵的沟通。艰辛,坚持,困惑,还有由衷的欣慰与感动,她是1500多个孤独症孩子共同的张妈妈,爱心之路上,她为无数个家庭扫除心灵的阴霾,使孤独症孩子家长重树生活的信心。
张桂娥教授被媒体誉为“爱心妈妈”,她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