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孩子生活化训练计划
文/张珍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基础部
炎热夏季的到来,我们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五月张主任为了我们的教学工作能更上一个台阶,把北京知名的孤独症专家甄岳来邀请到郑州,为康达的老师和家长讲课。
这一次甄老师讲课的重点是孤独症孩子的融合教育和社会化能力的培养,重中之重还是要培养我们孩子的家长,因为家长是孩子最终的监护人,家庭是孩子最终回归的地点。具体的给我们讲解了一些实施方案,从甄教授的讲课的内容来看,我很高兴,她每讲的一个内容都是康达的老师在用的一些内容和方案,并且和张主任的理念是相同的,都是在自然地生活化环境中来干预我们的孩子,这也更坚信我们在训练的道路中我们的方向是对的,只是我们在训练的过程中的细节仍需改善。
听完甄教授的讲课,知道我们的训练方向是对的,需要改善的是训练中细节的把握。但是,在甄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她训练、研究的孩子程度和我们训练的孩子有差别,基本上都是程度比较好的孩子,智商均在70分以上的,而康达的孩子的程度普遍比较弱,均和正常孩子有很大的差距。甄老师的训练方案,我们只能作为参考借鉴,不能按部就班。
所以,我们的家长培训课就开始进行改革和创新,将家长培训课的内容如何改为在课堂上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这样,在课堂上学习了,回到家中家长就会第一时间进行实践练习,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把握住张主任所写的12字原则开始深入课堂:“早训、科学、强化、坚持、习惯、自然”。同时,我们还要将孩子的硬性目标和软性目标兼顾的向前发展,就如我们走路的双脚,左脚代表是孩子的硬性目标,右脚代表的是孩子的软性目标和社会化能力,两者都要兼顾向前行,就如我们课堂上如何将每种目标生活细节化、环境位置多变化、静动游戏化、习惯自然化、回归自然化,最终达到“习惯成自然”。
在设计这一个课堂的时候,我们老师和家长必须要做到一下几点:
(1) 我们的家长在家里要观察分析,并找到孩子在生活中例行活动的基础,并告知老师;
(2) 需家长和老师在训练孩子时在大环境中变化训练形式,在课堂在这个小环境中也要变化;
(3) 需家长在尊重孩子心里的基础上,根据孩子大脑的需求,在动静的活动中,来设置活动环境,培养孩子的动静转换能力;
(4) 任何时间段的训练,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的家长陪训课堂开始将生活中的例行活动搬入课堂来练习,比如:
(1)和饮食有关的活动(扭盖子喝水,剥糖果,剥水果和干果,如何拿碗和勺子筷子吃饭等);
(2)与穿衣物有关的(脱衣服,穿衣服,扣扣子,拉拉链,穿鞋子和脱鞋子等);
(3)与如厕有关的(脱裤子,提裤子,便后冲水,处理自己的便后,自己洗手等);
(4)与使用家居有关的(学习打开各种门,抽屉,如何帮助大人进行饭前的准备工作和饭后的收拾工作,学习收拾垃圾等等)。
众多活动都是可以设置在教室环境中练习的,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要先老师示范,家长示范,儿童示范,位置环境的转换,最终达到孩子,老师,家长互动的情景,我们老师只是一位指导者,家长才真正是孩子的示范者,参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