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的家庭教育相对于普通儿童家庭尤为重要。家庭是孩子来到世界的第一课堂,父母是最好的教师。对于正常儿童来讲,家庭的第一课就是学习生活,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吃、喝、拉、撒、睡、游戏和娱乐”,同时要学习语言、礼貌(行为)和社会规则。对于普通健康儿童,孩子通过观察、模仿。
2011-09-29
人们都说有付出就有回报,但对孤独症儿童的母亲而言,回报是一种奢望。
2011-09-28
1993年3月15日,田惠平放弃了在重庆当大学老师的工作,在医学专家更为集中的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孤独症儿童训练班。因为孤独症患儿被人们称为“星星的孩子”,所以田惠平给这个孤独症儿童训练班起名为“星星雨”。
2011-09-28
牵着他们走出孤独的世界
2011-09-28
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孤独症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因此,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应当尽可能与学校(幼儿园)教育评价指标接轨。家庭教育评价指标除与学校教育评价指标基本一致外,应增加生活自理能力评价指标,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基本劳动能力评价指标等。
2011-09-28
家庭人文因素泛指一个家庭固有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观等的总和。家庭人文因素由家庭成员自身的素质所决定。家庭人文因素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待这个孩子的基本态度,实施孤独症儿童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认识以及体现出对孩子的爱心、耐心、信心等方面。
2011-09-28
孤独症孩子不懂得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一般只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会用简单的声音和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对于家长来说,让孩子学会主动否认进行语言的,主动提出时很有必要的。在训练过程中,家长就要学会减少直接的问题,要问大量的问题才能发展孩子的语言。
2011-09-27
多多是一个9岁的孤独症男孩,现在一家公办小学二年级随班就读。大部分课程他能独立学,但个别课程(如数学)要有家教协同,能被动地参与同学活动,基本处于不积极状态,课外时间每天一小时在康复训练机构个别训练。
2011-09-27
社会对疾病的无知,比患上疾病还可怕。虽然在很早之前我国就已经发现孤独症的病例,但是这么久的时间,整个社会对它的认知一直处于偏低状态。那些有这类孩子的家庭在这种状况下就处于孤立状态。
2011-09-27
在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孤独症儿童的均衡发展。从宏观上说,就是要从德、智、体、美诸方面来设计考虑教育康复的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而不是显现的行为发展。
2011-09-27
如果孩子挑食,最好的办法是选一样你希望他吃的东西,比如青菜,同时桌子上有另一样他喜欢吃的东西,比如,鸡肉(或者是,一部分青菜是炒的,一部分时带汤的)。
2011-09-26
课程编制小组在经过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明确了孤独症儿童的学前阶段和学龄阶段的目标,明确了课程导向和组织形式后,在最终确定课程、编制课表前还要考虑现有的师资、硬件设备、家长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争取对出台的课程方案的广泛支持。
2011-09-26
从特殊教育角度来看孤独症儿童属于发展障碍类,其教育目标应与其他发展障碍儿童基本一致,其指向都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使之成为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这个笼统目标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各门课程都应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种分目标。
2011-09-26
对孤独症儿童的特殊资源支持包括适合孤独症学生的教具、辅助教学设备、康复训练器材以及游戏玩具等。也包括为心理测验工具、相关书籍资料、经验技术等。
2011-09-26
甄老师关于孤独症康复教育的全部思想是什么?甄老师社会融合教育中的智力开发有什么特点?与孤独症训练机构的智力开发、普通幼儿园、学校的智力开发比较,有什么区别?目前,我们的家长、机构教师所做的智力训练差距在哪里?哪里是需要提高的?
2011-09-23
9月9日上午,济宁浙江商会救助济宁孤独症患儿启动仪式,在山东嘉华星雨孤独症慈善基金驻地举行。
2011-09-22
在每个孤独症儿童,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儿在正常范围,但大部分患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许多患儿不能顺利的进行智力测验,在临床上,有时只能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综合评价,大体上估价智力受损水平。
2011-09-21
“目前国内对自闭症的治疗水平或许要落后国外二三十年。”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的老师说,“不过康复中心引进的沙盘疗法,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取得了显著效果的治疗方法。”
2011-09-21
如果孤独症的孩子得到合适的教育,他们都可以取得相当大的改进。教育的介入可以给任何年龄段的孤独症带来相当大的进步。通过教育和训练,孤独症孩子是可以有一个幸福的具有生活能力的生活,能够进入社会。对孤独症孩子的训练是越早越好,用智慧和耐心才能打开孩子“自闭”的门。
2011-09-21
许多孤独症家长往往只注意到吃饭与孩子身体健康的关系,却忽视了“吃饭”这一行为的社会性价值。因此,这样的情况不难见到:孩子不爱吃正餐,又随心所欲边走边吃东西;不分“你的”“我的”,看到自己喜欢吃的拿来就吃: 不是吃饭时间, 却经常自己打开食品柜拿东西吃…
2011-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