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独症儿童在客人家里拿起桌上的苹果就吃,母亲夺下苹果,教孩子说:“阿姨,我可以吃苹果吗?”孩子就学舌:“阿姨,我可以吃苹果吗?”他根本没有等主人回答,又把苹果放到嘴边了。
2011-09-05
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具有十分积极的心理活动,只是我们无法深入其内心,无法完全理解他们许多十分微妙的心理变化。他们希望别人表扬他们,对当众批评具有强烈的抵制情绪。
2011-09-03
家庭成员借助于机构专业人员的帮助或采取自学的方式,大量了解有关孤独症孩的知识。不了解孤独症就很难帮上孤独症孩子的忙,甚至经常帮倒忙。
2011-09-03
我家匡炜从三岁诊断为孤独症已三年了,通过孤独症训练,在大运动、认知和理解能力方面已大有进步,当然在与人交往、情绪控制和集中注意力方面和正常孩子比还差得远,但这些进步对我们的鼓舞是旁人无法体会的,这给了我们对孤独症儿的信心。
2011-09-03
从有机会接触到自闭症儿童以来已近两年,虽然特殊教育并非我的专业,但探计自闭症孩子的心灵与关心残障同胞却成为我的兴趣。阅读过一些国内外有关自闭症的书籍、资料及研究报告后,给我的启示是:没有任何自闭症的人是不能训练的,不管是中度、重度的低功能的自闭症患者,只要经过适当的训练一定会有进步的、会成长。
2011-09-02
一般来说,脱衣服比穿衣服更容易掌握,因此,教孤独症儿童从脱衣服开始更适合。对孤独症儿童来说,先学会脱鞋、脱袜子,逐步到脱裤子,脱上衣。系扣子、系鞋带是最难把握的,放到最后再教,先将脱衣服分解成若干个环节,然后对照着看他们哪个环节有问题。
2011-09-02
开始接受ABA训练的孤独症儿童往往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包括适应ABA训练者、适应环境、适应要求等。由于种种不适应,孩子会出现哭闹、发脾气、自伤甚至是攻击性行为,为此我们通过高频率的强化、强化时间延长、要求的难度和要求的频率降低等方法渡过开始的过程。然后让他尽可能接触老师、同学,使儿童建立与他人合作的行为,这是最基本的...
2011-09-02
所谓“认知”是指人们的认识活动,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讲,是信息被人们接受以后,所经历的转换、简约、合成、储存、重建、在先和使用加工等过程。孤独症儿童的大脑对信息的整合有明显的障碍,以至于不能与人正常交往。
2011-09-02
手功能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自闭症孩子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自闭症儿童的训练中,生活自理能力是很基础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2011-09-01
人称代词具有概括性。人称代词并不是专门指某个固定的人,它的指代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意识地变换人物和交际场所,才能使自闭症孩子理解代词的抽象性特点,固定的交往对象和交际场合,不利于自闭症孩子学习代词。
2011-08-31
那就是针对孤独症孩子问题行为的功能分析,大家可以参考北京市孤独症康复协会近两年的康复动态杂志。大意来说,问题行为的功能分析,最核心最关键的是找到问题行为所在(不可轻看这一点,大多数家长所咨询的所谓问题其实都不是真正的问题行为),抓住了这个核心,围绕它的前后就是所谓的原因和结果了。
2011-08-31
语言交流障碍这是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语言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患儿语言发育落后,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部分患儿具备语言能力,
2011-08-30
孤独症孩子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动手能力差和思维想象能力不好等方面的问题。
2011-08-30
1月27日,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组织市级专家进行残疾儿童鉴定,虽然不是第一次参加残疾儿鉴定,但这次的经历最让我难忘,我们小组4人半天共完成50余例,其中孤独症占约10%。那天的情景及残疾儿童的故事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心情一直都无法平静,一个个因不同原因导致身体不同程度的缺陷的儿童,他们更需要关爱和呵护.
2011-08-30
老师和孤独症儿童面对面坐在椅子上,在桌子中间放两个非常小的他不爱吃的食物,放一个爱吃的食物靠近老师。
2011-08-30
了解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特点 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存在异常,他们对感官刺激的反应或是过敏或是冷漠。具体表现有:①在视觉方面:害怕与人目光接触,却过分留意窗帘、灯、手电筒及其光线转移等;
2011-08-30
2 岁以后的宝宝动手能力逐渐增强,还能自由灵活地使用双手了。这时可以多锻炼宝宝手的精细动作能力,平时可以多让宝宝接触沙子、小米之类的东西,使触觉更发达。
2011-08-30
建立“目光接触”是孤独症儿童注意力训练的第一步。这种训练通常被叫做“目光对视”训练。“目光对视”(孩子的眼睛与训练者对视)训练须贯穿在每一个训练中和日常生活中。“看着我”和“呼叫反应”训练是“目光对视”训练的两部分内容。
2011-08-29
孤独症儿童康复技术培训
2011-08-29
对于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来说,揭示孩子的“自我”,让孩子走近“自我”,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孩子本人,其结果都是痛与快乐的并存。
2011-08-29